刹“四风”先要把好脉

            记者“五一”期间奔赴津、辽、浙、渝等地,对当地开展节日期间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相关监督检查工作的情况进行采访报道。报道显示,在各地发现的疑似公款消费现象中,部分央企分支机构成为“重灾区”之一,应当引起重视。

  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央企家底厚实、分支机构众多,常常是根在甲地,枝展全国,乃至国境之外,客观上形成了上级监督遥不可及的困境。另一方面,这些单位的组织关系、日常管理,都和驻在地交集不多,尤其是驻在地政府为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追求GDP、增加税收、安置就业,更多时候对落地央企在行政管理、法纪监督等环节,可管可不管的,不管;可放可不放的,放开;甚至当发现职责范围内必须严管的问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包庇。

  长此以往,有些央企的分支机构及其领导,便滋生了骄傲情绪、特权思想、官僚主义——我们金玉满堂“钱袋鼓”,公款吃点不算啥;我们京里有人“后台硬”,公车私用很正常;我们利税大户贡献大,奢靡小风可以刮……不仅不把地方党委、政府放在眼里,甚至公然对抗纪律和法律,召集开会不到、提出意见不听、开出罚单不理,俨然成为享受“治外法权”的特殊群体。林林总总的乱象,凸显了央企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监督的现状。

  把好脉,才能开好方、治好病。要彻底根除不正之风的“病灶”,监督执纪部门必须紧紧盯住重点部门、难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找准要害、落实责任,坚决遏制发生在部分央企分支机构的不正之风。唯如此,方能推动央企改革全面深化,保护央企健康发展,有效防止央企由“共和国长子”变成“败家子”。(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奋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