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日报:大峪镇王庄村驻村日记

    初到王庄

  大峪镇去过不少趟,王庄村还是头一回。出发前一天中午,我接到通知要到大峪镇王庄村驻村。6月27日一大早,经五三一沿张苏线行30分钟的山路就到达了王庄村,说是山路,除了陡点外,还是很平整的。

  村口是一栋新建的两层小楼,投资45万元,作为王庄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在群山绿树的包围下从高处看很显眼。走近能闻到淡淡油漆味,但不刺鼻。

  “欢迎欢迎,山区就这条件,你们先随便看看。”迎接我们的是王庄驻村第一书记、河南交通投资集团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剑君。中等偏上的个头,偏瘦,皮肤黝黑,对谁都客客气气,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就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按理说我们仨与他们一伙都是驻村人员,可刘剑君显然把自己当成了主人,把我们当成了客人。随后我才弄明白,早在2015年8月27日,刘剑君作为扶贫干部驻扎到王庄村,一住就是快两年。两年来,他与群众同吃同住,修路、种果树、建坝……哪里都有他的身影,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老刘”。

  那天早上,刘剑君真是忙,接待一批又一批前来王庄参观学习扶贫经验的人员,我们不便打搅,决定先住下来。

  住进农家

  我们住在贫困户黄根全家。两层楼,看起来还挺新,距离党群综合服务中心两公里远。门前有几颗大树,树下有两张石桌、8把石椅,驻村的日子里,这儿就成了我们的临时办公室。沿这里往下就是环绕全村的一条河,名叫砚瓦河。

  黄根全今年49岁,在离家不远的一个休闲农庄打零工,中午农庄管饭,午饭后他才回来歇一会儿。黄根全的妻子周小改是位朴实的山区妇女,身形矮小,长年劳作使她的皮肤被晒得发红;见了生人说话声音不高,但很亲切。她一大早就上山放牛,一放一晌,中午11点她才回家。这头牛是两家共同财产,下午由另一家放,这样,时间上能匀得开,不出意外的话母牛每年能下一头小牛犊,会带来4000元的收益。

  这个家不大但很整洁,院子、厨房、客厅、卧室,家里每个物件都摆放得恰当好处,很明显是周小改精心收拾过的。即使这样,周小改还尴尬地笑道,“家里乱,来不及拾掇,你们将就将就。”

  黄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成家,在市区租房住;小女儿在沁园中学上学,成绩很不错,客厅里挂满了她的奖状。周小改长年有病缠身,只能干一些简单的农活,为了照顾妻子,黄根全也只能就近打零工,论天算,一天100元左右。家里缺少劳动力,治病要花钱,这是他们家致贫的主要原因。

  游览山村

  午休后,刘剑君做导游,带我们在村里转,同时讲解村子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从修盘山公路到休闲采摘、垂钓园建设,再到汽车旅馆……越听我们越吃惊,也越振奋,对王庄今后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河南交通投资集团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驻王庄村有三个人,除了刘剑君外,其他两位是80后。我们驻村的几天,可没少见他俩被刘剑君批评。精神稍有松懈,动作不麻利,他们都会被刘剑君“提醒”。当然,这都是在工作期间,私下里哥仨玩得很嗨,常在一起相互开玩笑。刘剑君说过,扶贫工作任务重,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工作时一定要拿出200%的关注度去对待,丝毫马虎不得。这些日子,他们每天6点起床开始工作,晚上11点下班休息,每天都要保证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就连我们也深受影响。

  与刘剑君接触时间长了,我们发现他对待扶贫工作尽职尽责,贫困家庭中所有人脉关系他张口就来,每个扶贫项目从准备开工到现状、对未来的规划,他脱口而出。从他身上我们仨学到了很多。

  山区的夜很黑,村里没有路灯。刘剑君说,村里很快会安装太阳能路灯,目前基座已打好,这会是济源山区首个安装太阳能路灯的山村。

  驻村第一天晚上8点,我们几个夜游王庄。蜿蜒的山路上,伸手不见五指。我们靠手机的光照开始“探险”。清爽的夏夜,山村寂静,周遭的鸟鸣蛙叫声把我们三个人的脚步声都盖住了。相比城里的灯红酒绿,这里有一种静寂之美。

  深刻印象

  一觉醒来是第二天5点,因为要拍村子里清晨的视频,我们就早早起床,恰好碰到了一位91岁高龄的老大爷。老大爷叫黄存书,一个人住在有着300年历史的清朝老宅里。黄存书年龄虽大,身子骨硬朗得很,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去打水吃。 我们一路跟着黄老来到砚瓦河,砚瓦河的水是不能食用的,不过河里有块被村民称作蜘蛛石的大石头。石头下有个泉眼叫盘丝泉。从这里流出来的山泉水冬暖夏凉,可直接饮用。 只见黄老手腕一翻桶口朝下一扣,拎起来桶就满了。这一桶水少说也有十来斤重,黄老爷子一手握根拐杖,一手拎着水桶,一来一回大气不喘,每天一桶水,已不知坚持了多少年。

  随后,我们到另一个贫困户王小敏家了解家庭状况。我对王小敏印象深刻,他是个踏实干事的人,而且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他的大女儿目前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研究生,是个真真正正的学霸。不论家里再穷,自己过的再苦,王小敏也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在山区是很难得的。

  还有几家贫困户我们没能采访到,他们中大多数在外打工,回来时间不定,但对于他们的现状,刘剑君给我们讲了不少。

  王庄驻村的日子,贫困户给我们的感觉是,他们一个个都积极向上,不满足现状,在扶贫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对短时间内摘掉贫帽子充满了信心。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虽然驻村只有短短的三天,但却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