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通的隧道内筑路工人在忙碌,时光隧道般的景象将把山区人民引向光明的前程

建筑工人王连树在小憩,旁边是他两岁的孙子和做饭的儿媳,老伴和儿子还没收工

筑路者们在收工途中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站在百米高桥墩上施工的工人师傅动作敏捷

筑路工人和他们的后代,不用餐桌的午餐更有风味

没有外界的文化信息,看报纸是年轻工人最大的精神寄托

据介绍,在豫西山区每修一公里高速公路,平均需先开出十公里辅道。工程
结束后,除需恢复原样的辅道外,其余将留给当地群众使用

筑路者用钢筋“穿针引线”,把桥梁连接在一起
筑路处女地
豫西山区沟连沟,山叠山,植被茂盛、风景秀丽,果木、旅游、矿产资源丰富。但目前在全省高速公路网中,仍是处女地,同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嵩县、栾川、洛宁、卢氏、淅川五县尚未有高速公路通过,是全省高速公路发展的洼地。
为了改变山区的贫困现状,省委、省政府决策建设的豫西山区高速公路网5个新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里程348.2公里。今年年底通车后,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仍将保持全国领先优势。
艰难中的挺进
地形复杂,地质多变,深沟险壑接连不断的豫西山区,使得洛阳至嵩县、嵩县至栾川、洛阳至洛宁、洛宁至卢氏、灵宝至卢氏5个新建项目多以高桥墩、长隧道、大跨桥梁为施工的重点和难点。桥梁合计86624米/285座,涵洞(通道)647道,隧道54021米/48座;需要深挖高填,且多次跨越公路高铁、水库河流。其中洛栾段16次跨越伊河,桥梁最大跨径达到170米;洛阳至洛宁段的大铁沟特大桥9号、10号墩,墩身高达118米,相当于40层楼房的高度,创造了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特大桥的高墩施工纪录。洛阳至卢氏项目的施工现场大多在远离现有公路的深山区,施工条件艰苦、运输条件差,运送钢筋、沙石等大宗原材料的重型载重货车无法直接进场,只得临时租用村民的四轮拖拉机往料场搬卸;施工现场几乎没有一块平地可以使用,混凝土箱梁预制只能放到主线上进行;深山区生活用水匮乏,部分标段吃水都要靠工人们肩挑手抬……各种因素使工程建设难度远远超过了平原施工。
精神凝聚大山
在洛阳至洛宁段大铁沟特大桥建设工地,工人师傅每天清晨便登上已建成百米高的桥墩墩顶,在宽约一米、长约十米的工作面上来回穿梭,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有时浇筑水泥不能中断,中午饭就在高空中将就。每日从空中回到地面,他们带着满身泥浆和疲倦的身躯坐在回住处的卡车上,回望着逐渐长高的桥墩,时常露出会心的笑容。
在各个施工现场,筑路者们大多是携家带口在工地上劳作着。桥梁墩柱柱基深达四五十米,挖土方的活很多是由父子或夫妻共同来完成的,一个在地下掘土方,一个在地面接运。地下掘土方工作虽已是机械化作业,但由于地处山区,每天至多只能掘深一米,大多施工者到地面后,要活动很久才能适应过来。来自湖北荆门的筑路工人王连树今年56岁,已在河南转战修高速近十个年头。如今他们一家三代五口都在建筑工地上,儿子和自己在工地施工,老伴和儿媳在生活区洗衣做饭,两岁的孙子还没上幼儿园,也带在身边。
奋战在豫西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线上的3万余名筑路工人来自全国各地,在开工两年以来,筑路工人们留下了多少汗水、磨破了多少工作服已无法完全统计,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已凝聚成绵延的高架路矗立在中原大地,成为历史的辉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