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共产党员,河南省遂平县和兴乡张店村人
李晓东同志生前在收费岗位上。
李晓东工作过的驻马店南收费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
李晓东,共产党员,河南省遂平县和兴乡张店村人;2003年10月考入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信阳分公司,先后在确山收费站、豫鄂收费站工作,2009年5月调驻马店南收费站,2010年7月担任收费班长。2012年6月2日早上6时,为制止闯卡逃费的超载车辆,英勇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3岁。
在近十年的收费站工作岗位上,他先后荣获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五星级收费员”、“文明之星”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组也连续被评为“先进班组”。
龙年麦收时节,一个英雄的名字——李晓东,在河南省交通运输系统广为传诵。
他在战斗了近十年的高速公路收费亭岗位上,按照“执好法、站好岗、收好费、服好务、带好队”的要求,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受侵犯,英勇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用33岁的年轻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赞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美收费班长”、“交通卫士”。
青春,无私无畏献交通
那是令人心碎的时刻。
2012年6月2日5时13分,一辆车牌号为豫HB3922的超载大货车快速驶入104车道,没有丝毫减速。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李晓东立即警觉起来:车主这是要采用跳磅方式企图少交通行费呀!李晓东一眼识破,为不激化矛盾,他上前和蔼地说:“师傅,您这样过磅不行啊,这是在违反国家政策呀,请按规定复磅吧。”车主一看逃费的企图被识破,顿时勃然大怒,拒不配合工作。为防止该车闯卡,李晓东用手动阻车器封闭了该车道。6时13分,该车主谎称要求复磅,而暗中却让随行人员推开阻车器,加大油门快速闯卡。
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强烈的责任意识让李晓东迅速追向逃费车:“快停车,快停车……”但车主置若罔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朝着李晓东猛力左打方向盘,当即将李晓东卷入车下,鲜血顿时染红了大地……
噩耗传来,人们感到悲痛、震惊、惋惜、愤怒……
驿城肃立,薄水呜咽。人们难以接受这一残酷事实,一位经常在收费站附近拾荒的邻村老大娘闻讯后失声痛哭:“这孩子是个好人呐,政府一定要给他作主呀!”
附近的村民们赶来了,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的领导赶来了,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赶来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收费站,送来了对英雄的哀思和怀念,表达着对英雄的敬佩和惋惜。
这位年仅33岁的英雄,生前虽然仅仅是一名平凡普通的收费班长,但他却用爱岗敬业、忠诚履责、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走完了自己无悔的人生,展示了河南人“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
“李晓东之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能在危难关头大义大勇,源于他忠于职守的坚定信念、热爱高速公路事业的崇高敬业精神。”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一位负责同志动情地对记者说。
在李晓东的老家张店村,在李晓东曾经工作过的确山收费站、豫鄂收费站、驻马店南收费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至今仍震撼着人心……
那是2003年12月的一个晚上,村民赵连国的房屋突然起火,大火倾刻烧上房顶,严重威胁着附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刚刚休班到家的李晓东听到救火声,来不及脱掉工作服,第一个冲进火海,冒着窒息的危险把赵连国家的两头耕牛从火中救出,随后又快速爬上屋顶,不顾房屋随时会倒塌的危险,一桶桶、一盆盆地往火里泼水。头发烧焦了,眉毛烧没了,双手烧起了一串串血泡,但他仍不下火线,直到和乡亲们一起把大火扑灭。
人们没有忘记,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期间,豫鄂省界收费站车辆拥堵将近20公里。为响应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不冻着、不饿着、不渴着、有油加”的抗雪救灾要求,李晓东顾不上回家照料生病的儿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雪救灾第一线。零下十多度的气温中,他一铲一铲地除雪,双手磨起了血泡,两次累倒在除雪现场。同事们把他扶进收费站,他稍事休息后又找来小推车和保温桶,忙活着为滞留的司乘人员送茶水、送食品。连续几天下来,人瘦了十多斤。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视察豫鄂省界收费站抗雪救灾保通工作时,亲切接见了李晓东等有功人员,对他们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赞扬。
33岁的生命历程中,李晓东先后十余次经历过类似的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但他都以顽强的毅力挺了过来,然而,这一次他却永远地倒下了,把青春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交通事业。
履责,三尺岗亭展风采
“作为一名收费员,每天与金钱打交道,决不能受金钱的诱惑走向邪路。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这是李晓东常说的一段话。
作为每天与金钱打交道的收费员,要顶得住金钱的诱惑、做一名合格的收费员并不容易,然而李晓东做到了。
日常工作中,李晓东始终坚持严把“三关”,即严把金钱关,自觉做到金钱面前不动心;严把人情关,决不允许自己以业谋私、网开一面;严把收费关,坚持大义凛然、依法收费,坚决做到“应收不漏、应免不收”。
2009年11月的一个晚上,焦作市一名个体运煤司机故意垫磅,被李晓东发现后,便悄悄递上200元钱:“一点心意,买条烟吧。”李晓东诚恳地对那名司机说:“在目前情况下不收费,高速公路靠什么去支撑管理养护?这计重收费的标准是国家定的,按标准收费是我的职责,您按规定缴费也是对国家的贡献。您想想,这样的钱我能收吗?”看到李晓东如此执着,那名司机只好默默复磅,并按规定补缴了660元计重收费。类似这样的事,李晓东每年不知道要遇上多少回,但他都始终严以律己、一尘不染。
2011年4月21日早晨6点,一辆车牌号为豫N23XXX的B型货车驶入收费站绿色通道,司机谎称整车装载辣椒,要求验货免费放行。李晓东发现该车其实只装载了少量辣椒,大部分为粉丝,系典型的假冒绿色通道混装车。见此情况,货车司机悄悄拿出一条香烟塞给李晓东,见李晓东拒收,又拿出200元钱往李晓东的口袋里塞,并悄悄对李晓东说:“小兄弟,这钱缴了也是给国家,你也得不到一分,何必这么认真呢,抬抬手大家不都过去了吗!”李晓东则诚恳地回应道:“大哥您说的不对,如果收了您的钱,大家是都过去了,可国家就被坑苦了啊!”那名司机自感羞愧,承认了混装逃费的事实,按规定补缴了840多元。
对于不该收的钱或司机们缴错了的钱,李晓东则坚决不收或千方百计想法退还,他说:“司机们也都不容易,咱尽可能不让他们多缴一分冤枉钱。”2004年5月的一天凌晨,一位东风牌大货车司机因疏忽大意,把一张百元大钞当成50元递给了李晓东,没等找零,司机便加大油门驶离了收费站。无奈,李晓东就将多收的这50元钱上交到收费站,待那名司机一周后再次返回时,李晓东及时认了出来,迅速联系票款员将多收的那50元钱退还给了那名司机。
还有一次,一辆轿车因找不到通行卡而无法正常缴费,按规定,一旦丢卡就必须从路网的最远端开始计费。在反复查找无果的情况下,车主表示甘愿受罚:“从头补吧,实在找不着。”见此情景,李晓东一边安慰车主别着急,一边主动上车帮助寻找,终于在轿车的夹缝中将那张通行卡找了出来。看着满头大汗的李晓东,司机感慨地说:“真是太谢谢了!这下可帮我省了700多元啊。”
在金钱关面前,李晓东做到了不动心,在人情关面前,李晓东也坚持做到了不谋私。李晓东有位远房亲戚搞个体运输,经常需要通过收费站,遇上李晓东当班时,老远就喊着打招呼,总想少缴些过路费,但李晓东却从未给他开过“绿灯”。那位亲戚抱怨他六亲不认,李晓东则耐心解释:“收费是为了更好地修路、养路,如果收费站的人都给亲戚朋友免费,那收费站还有设的必要吗?再说,作为收费员也根本无权随意免费呀,你总不希望我犯错误吧!”从此以后,那位亲戚虽然心里不痛快,但每次通过收费站都能主动按章缴费。
驻马店南收费站地处要道,重型运输车较多,超限超载现象相对比较严重。为遏制超限超载,李晓东始终坚持严格按计重收费标准执行收费。据统计,仅2011 年,经他复磅的计重收费车辆就多达600多辆,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达50多万元。李晓东的认真和坚持,也免不了得罪一些司机,他们视李晓东为“眼中钉”,扬言要“教训教训”他。面对恐吓、谩骂,李晓东不为所惧,坚持文明服务,自觉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一次次用真诚“化干戈为玉帛”,但原则问题就是不让步。
2011年7月的一天,一辆大货车司机跳磅逃费并拒不复磅,还怒气冲冲地拿着木棍威胁打人。李晓东从其他车道及时赶到现场,在劝解过程中挨了司机一棒。面对这位司机的嚣张气焰,李晓东毫不畏惧,硬是忍着疼痛、不温不火地给他讲政策、说利害,动之以情。这位司机最终被李晓东感动,主动承认了错误,补缴了费用。
小小收费站,社会大舞台。三尺岗亭上,李晓东忠诚履责,恪尽职守,播撒文明,用行动展示了交通人的风采。
爱岗,勤学善思创一流
李晓东常说,作为一名高速公路收费员特别是收费班长,就是要按照省交通运输厅领导的要求,为人民“站好岗、执好法、收好费、服好务、带好队”。而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要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否则,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2003年10月考入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来,李晓东就把勤奋学习、苦练内功、争创一流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
收费站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李晓东严格按照军人标准,每天坚持练摆臂、踢腿,经常头顶书本,两臂平伸贴墙站军姿,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终于用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使自己始终保持着军人般的身姿。
为了练就判车型“一眼准”、找零头“一把齐”、解释政策“一口清”的本领,李晓东刻苦学习,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一辆车驶入车道,他一眼望去,车型、载重立马判定;整个收费过程,按规定15秒完成就算合格,而他10秒就能搞定,从不拖泥带水;国家、省有关收费政策、法规,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他能一字不差背下来,司乘人员偶有疑问,他能三言两语就解释得清清楚楚;周边的高速、国道、省道、县道,他摸得一清二楚,司机问路,他随手一指,肯定是路途最短、路况最好的捷径;当地的风景名胜古迹,他烂熟于心,经常给过往司乘介绍,以至于有位路过的乘客称他为当地的“形象代言人”。至于点钞用的“练功券”,他更是装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练习,久而久之,不但点钞速度快,他还能靠着“一摸、二看、三听响”, 瞬间判定真假钞……
收费站整天与汽车打交道,经常有汽车坏在站旁,李晓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久,他便对汽车维修技术也精通一二,不管过往车辆发生什么故障,他都尽心尽力主动帮忙。对站上的收费机电系统他也非常感兴趣,每次技术人员前来维修,他都虚心请教,很快便成了一名“土专家”,收费系统偶有小故障,他自告奋勇,手到病除。
近年来,部分车主或司机拒缴、逃缴通行费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一问题,李晓东苦心钻研,收集了大量资料,还把从某杂志上查到的《公众对高速公路收费的九大误解》一文复印带入收费亭,有理有据地向心存疑问的司乘、尤其是个别企图逃费的司机,讲解“世界上没有真正免费的高速公路,只有收费形式的区别”,令这些司乘人员心服口服。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李晓东经常和同事们潜心交流、探索,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观察、思考,总结出许多创新性的工作心得。对于一些车辆缴费时发生的种种情况,他提出了“一二三”工作法,即:一要讲政策、讲道理,把政策讲透,把道理讲活;二要放一放,待司机消气后再做处理,避免火上浇油;三要做通思想工作,要以理服人,让这些司机能真正心服口服。
假冒军车历来是收费工作的难点,其往往是各种证照齐全,伪造得十分逼真,手里没有绝活儿是不易识别的。李晓东和同事们经过长期总结,提出了“六看”工作法,即:一看司机是否年轻;二看衣着是否整齐;三看挡风玻璃前是否有地方年检标志;四看车体是否曾经被翻新;五看装载的物资是军用还是民用;六看司机是否配合检查工作。真正的军车,司机素质高,主动出示证件,军纪严明。2010年8月,一辆悬挂军车牌照的货车经过收费站时要求免费放行,李晓东一看不对劲儿,这辆车的前挡风玻璃上贴有明显的地方年检标识,于是从这一细微之处识破了该车为假冒军车。
“不要被各种各样的事物表象困扰,要善于找规律、辨异同,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李晓东经常对班组人员说。他检查鲜活农产品车辆有一套屡试屡成的心得,即“三看、一闻、一摸”六字诀。“三看”是看车货总重、看轴重分布、看体积;“一闻”是闻货物气味;“一摸”是摸冷藏温度。这“六字诀”极大地提高了验货的准确率,缩短了验货时间。
正是靠着这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善于总结、争创一流的精神,李晓东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打假本领。据同事们介绍,李晓东在近十年的收费岗位上,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分子2名,拒收假币2000多元,抓获各类逃费车辆150多辆,挽回通行费损失100余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卫士”,多次被评为“打逃能手”。
2007年6月的一天,一位小车司机递给李晓东100元钱,凭职业经验,李晓东断定这钱有问题。于是司机又拿了一张,李晓东看后说:“请再换一张。”司机听后,假装生气地说:“你凭什么认定我的钱有问题?我这里有验钞机!”李晓东不急不躁地说:“这两张100元钱,验钞机也可能验不出它的真假,但凭我的经验,它肯定不是真币。如果你不信,咱俩就一起到银行去鉴定吧……”那名司机一听,慌忙说:“算啦算啦!”然后递上一张真币迅速溜走。
2007年9月的一天下午,李晓东在值班时发现一辆湖南籍大货车有倒卡嫌疑,于是请司机把车开到货场接受调查。李晓东发现司机在接受倒卡调查取证时有异常举动,看来不单单是倒卡问题,结果证明了李晓东的判断。经过5个多小时的细致工作,那名司机不仅交代了其倒卡的违法行为,还讲出了他“潜逃五年,身背六条人命”的重大犯罪事实。经当地公安机关最后认定,该司机确系公安部通缉的一级逃犯,由于长期在外潜逃,思想压力过大,在盘查过程中很快露出了原形。
奉献,关爱他人胜自己
李晓东曾在《党员思想汇报》中这样写道:“我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做到文明收费,礼貌待人,用优质服务树立交通行业良好形象。”李晓东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
李晓东坚持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视他们为亲人,尽心尽力为过往司乘人员排忧解难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2010年12月的一天晚上,一辆江苏籍大货车在驶离收费车道后出现故障,急得司机团团转。李晓东见状走上前去,一边安慰司机不要着急,一边帮他联系汽修工,但由于天时已晚,所有汽修门店都已歇业。当得知司机必须在第二天将货物交付货主,否则将面临违约赔付的问题后,李晓东主动从收费站找来工具,帮助司机一起维修。冒着刺骨的寒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修,故障终于排除。看着满身油污、冻得瑟瑟发抖的热心青年,司机拿出200元钱要给李晓东作为报酬。李晓东却说:“这钱我不能收,天不早了,赶紧走吧……”
类似这样助人为乐的事,人们已记不清李晓东到底做了多少,但一面面锦旗、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已从一个侧面记录下了李晓东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2008年2月27日上午,一辆山东籍大货车行至豫鄂省界收费站500米处时发生火灾。李晓东发现后急忙拿起灭火器冲了上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近百万元的损失得以避免。李晓东拦住一辆过往小车,将被烧伤的司机送到了附近医院,自己掏钱为其挂号就诊。当天,李晓东跑前忙后四个多小时,由于抢救及时,司机转危为安。事后,那名司机带着礼品、礼金专门到收费站向李晓东致谢, 李晓东却说:“不用谢!出门在外谁没个三长二短,遇到这种意外事故,谁都会出手相助……”
收费站附近的村庄里有一位留守老人,经常爱到收费站区拾捡矿泉水瓶等废品,有人提出这影响站里的形象,也不利于管理。李晓东却说:“老人嘛,拾个废品有啥可影响形象的。要是自己的妈妈呢?咱还得想法帮帮她。”随后,他发动站里的职工将平时的废品收集起来送给老人。
对同事,李晓东更是关爱有加。发卡员孙娜家住六里庄,那里不通班车,每次下班回家,李晓东总是担心孙娜的安全,先开车将孙娜送到家门口再回自己家。今年春节期间,本班员工牛辉辉因雪大车少被困在遂平县长途汽车站,得知消息后,李晓东立即开车前往,硬是冒着大雪将牛辉辉送回老家。
就在李晓东牺牲的前几天,他还往返20多公里把一位下夜班的同事送回家。谈起件件往事,同事们便泣不成声:“晓东总是关心别人胜过自己啊!”
“有追求就有创造,有激情就有梦想,有责任就能树立形象。”李晓东把帮助别人看作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价值”的深刻内涵。
信念,践行诺言写人生
信念,是让李晓东一直坚持走下去并不断奉献社会的强大动力。
从穿上工作服的第一天起,李晓东就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交通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他要像一滴水一样,把自己汇入大海,同收费站融为一体。他经常对同事们说:“收费工作是代表国家和政府的工作,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无愧于身上穿的这套工作服!”
李晓东说,收费站是展示行业形象的重要“窗口”。收费员就是“窗口”里的一道“靓丽风景”,每个收费员的言谈举止,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展示,也是行业精神文明的集中呈现。
他不仅把工作当职业,更把工作当事业。他说:“我爱我的本职工作,更爱我们的收费站。”在李晓东牺牲后,人们发现他用过的两本业务书已经被翻得破损、散页,有的地方用胶水粘了又粘……
靠着这种信念,凭着对工作、对事业的热爱,李晓东尽情地书写着自己的不悔人生。
2010年7月,在全站40多人的评选中,李晓东以全票通过,被推举为驻马店南收费站三班班长,强烈的责任意识,使他将本已上紧的“发条”拧了又拧,紧了又紧。
面对比自己小很多的班组新成员,李晓东像大哥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他们。收费站职工大多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很多人生活能力相对不足,李晓东就像保姆一样对他们细心照顾;他们不顺心的时候,李晓东就逗他们开心;他们出现错误的时候,李晓东就会鼓励他们,手把手地教他们。收费三班共9人,其中有6人是比他年龄小的女同志,“有事儿找班长”成了她们的口头语。为了让同事们值夜班时能吃上可口的饭菜,李晓东经常亲自下厨为大家做他最拿手的手擀面,让同事们在瑟瑟寒夜中感到温暖。
收费员安明慧刚参加工作时,因操作失误导致班组被扣分,思想压力很大。李晓东帮她分析原因,鼓励她重新振作。在李晓东的帮助和鼓励下,安明慧很快有了质的改变。李晓东牺牲后,安明慧痛不欲生:“没有班长的帮助,就没有俺今天的成绩……”
收费员张红霞因车祸受过重伤,刚上班时,李晓东经常为她替班。为减轻她的压力,李晓东主动做好班组其他成员的思想工作,把张红霞协调到车流量相对较少的车道工作。
对于收费三班的同事们来说,生活上,李晓东是“保姆”,工作上,李晓东是“师傅”。有人作了个统计,在近十年的收费工作中,李晓东当过9次“师傅”,带出过20多名“徒弟”。从“小师傅”到“大师傅”,从带一人到带一个班,李晓东用真情挚爱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丰收。
2011年底来到收费站的刘园,是一位标准的90后小伙儿,李晓东对这位徒弟诚恳相待、严格要求,经常手把手地进行业务指导,并教授其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第一次值夜班时,李晓东不厌其烦地教他各种操作流程和规范,刘园以为班长一会儿就走开,没想到他竟整整陪了一晚。有一次,高速公路因大雾封闭,一辆要强行驶入的轿车被刘园拦在收费站口,司机以急事为由,不听刘园的好言相劝,反而放出狠话:“等着吧,站外教训你!”年轻气盛的刘园被激怒,正要“以牙还牙”,被及时赶到的李晓东劝阻:“司机有急事遇大雾封路,心情自然不好,我们一方面要保证他们的行车安全,另一方面也要设身处地想法宽慰他们的焦躁情绪啊,千万不能急呀。”刘园在李晓东的指导下,很快成为了一名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秀收费员。“班长时常对我讲,人生最重要的是勤奋与担当,我从班长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刘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正是这个刘园,在李晓东殉职的一瞬间,果断报警,并驱车21公里协助公安人员拦截住了那辆肇事车。
在收费三班,作为“兵头将尾”的李晓东,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成了名符其实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一个集体就像一个家庭,我是党员,又是班长,应该吃苦在前,应该多干点工作,引领整个集体共荣辱、同奋进……”他经常这样对同事们说。
困难面前,李晓东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工作中的苦活、累活、脏活,他总是第一个承担。水泥罐车经过收费站,溅下的水泥在车道内凝成了块。清扫工作本是由保洁员负责,但李晓东总是主动帮助清扫:“阿姨,您歇着,这活太累,我们年轻人干吧。”每次卫生大扫除,他带领班组人员专挑最难清洁的食堂后厨干。
享受面前,他却是一让再让。五年一次的公派疗养,是长年劳累的收费员们心中的期盼。一次,收费员孙婧在工作中手臂被夹伤,即将外出疗养的李晓东主动放弃了难得的疗养机会,替孙婧补岗;去年,他再一次获得疗养机会,得知站上许多员工符合疗养资格而名额不足时,李晓东又再次让出,以至于在收费站已工作了近十年的他,从未参加过一次疗养。作为班长,每天交接班,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岗,对一天的工作精心准备;每次下班,他又是最后一个离岗,做好所有的收尾工作。
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对事业的热爱,李晓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短暂的人生中,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书写了对国家、对社会、对交通事业的忠诚。
殉职,大爱真美留人间
李晓东成长在河南省遂平县和兴乡张店村一个教师家庭。祖父当过村支部书记,父亲是一名很有威望的老师,母亲是村里唯一的女共产党员。祖父的正直和正义,父亲的勤劳和知识渊博,母亲的仁慈善良和豁达,给李晓东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尽管他们讲不出更多做人的大道理,但他们待人处世的真诚,对坏人坏事的嫉恶如仇,却使幼小的晓东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出了纯朴、善良、正直的品格。特别是祖父、祖母讲述的雷锋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故事,让晓东听得如痴如迷。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成为他永远的理想。
从读小学起,李晓东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村里,他是一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读初中三年,他为同学们义务理发100多人次,为师生义务修理自行车50多辆,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曾荣获驻马店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在汝南师范学校读书时,他是96级二班班长,多次获得过“三好学生”、“最佳班长”荣誉称号,并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毕业前夕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参加工作后,他依然认真、刻苦、勤勉。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是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汝南师范学校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振明,得知李晓东牺牲后,哽咽着说,晓东是个有爱心、热心肠的孩子。1997年,同学王国强的母亲去世,家庭陷入困境。李晓东得知后,立即向他做了汇报,并建议全班同学向王国强捐款。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王国强顺利度过了那段人生最艰难的岁月。1999年毕业前夕,同学赵靓得了重病,需要住院手术治疗,但赵靓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农村照顾妹妹,晓东主动承担起了每天三次的送饭任务。赵靓住院一个多月,他每天去三次,没缺过一天。丁老师说,李晓东是他教过的最好的学生之一,他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很强,他领导的班级,1998年曾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河南省高校工委颁发的“省级文明班级”荣誉称号。
对家人,李晓东的爱更是深沉而厚重。2003年春天的周末,李晓东的父亲在帮助邻居拆迁房屋时不慎被砸伤,鉴定为四级伤残;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还有八十多岁高龄的祖父、祖母需要照顾,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老家还有七亩农田,每到农忙时节,他就站里、家里两头忙。儿子的操劳与辛苦,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父亲常问他:“晓东啊,别太累着自己,父母不能给你太多的钱财,你不埋怨我们吧?”对此,晓东总是淡淡一笑:“您不是从小就教育我,要做一个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人吗?只要你们健康长寿,再苦再累我心里也高兴!”每次回家见到父母,李晓东都是亲自下厨,蒸馒头、擀面条,炒几样拿手好菜,常常让父母乐得合不拢嘴。
李晓东休班的时候会定期到祖父、祖母家去,为爷爷烧水泡脚,为奶奶洗头梳发。为了不让洗发水流进奶奶眼里,李晓东总是让老人躺在床边,用毛巾覆住老人眼睛,两遍清洗,再用干毛巾把老人的丝丝白发擦干。奶奶长年患有头痛病,李晓东就在网上学习头部按摩方法,为奶奶按摩。邻居们羡慕地说:“现在能为老人洗头洗脚的年轻人真是不多见了,你们有这样的好孙子真是福气!”
李晓东的岳父母没有儿子,为了不让老人孤单,他经常把岳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岳父鼻腔曾先后做过三次手术,都是李晓东带着老人四处求医,床前侍候,病友都称赞他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得知噩耗后,老人悲痛欲绝,一直哽咽着说:“儿子没了,儿子没了……”
妻子聂赟,是李晓东的大学同学。刚参加工作时,她是编外教师,每月工资只有270元,一次妻子领完工资回家,不小心丢失了100元,伤心不已。为了不让妻子难过,李晓东沿路仔细寻找未果,便悄悄向朋友借来100元宽慰她。善意的谎言维持了五年之久,得知真相后,妻子百感交集,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每次下班回家,李晓东都抢着干家务,拖地、洗衣、做饭,样样干。今年5月17日,是夫妻俩结婚十周年的纪念日,并不宽裕的李晓东,悄悄为妻子购买了一条二百多元的银项链,他说要好好工作,多攒钱,争取住上大房子。6月1日夜班,也就是在李晓东殉职前的几个小时,他还对班组人员说,他有一个愿望,想送给妻子一台平板电脑,感谢妻子多年来对他的支持……
李晓东殉职后,同事们流着泪水自发地凑钱,买了一台平板电脑送给了他的妻子,帮助班长完成了生前的愿望。
李晓东家是三代单传,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的猝然离去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父亲经常泣不成声,母亲和妻子一次次昏厥过去,年迈的爷爷奶奶只恨走的是孙子而不是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不哭,我以后听话,再也不惹您生气了。等我长大了,一定像爸爸那样照顾好您。”
2012年6月10日,李晓东追悼会。没有正式的公文通知,1000多名自发而来的人们站在灵堂内眼含热泪,默默地为他送行。哀乐低沉,哭声撕肺……
曾受过李晓东多年帮助的拾荒老人哽咽地念叨着那句不知道念叨了多少遍的话:“娃儿啊,你不能走啊……”
曾受李晓东救助过的司机,千里迢迢赶来,站在李晓东的灵前,久久不愿离去……
李晓东走了!走得是那样的悲壮。李晓东走了,却把大爱和真美留在了人间!李晓东走了,他让一名普通交通人的高尚情怀在千里中原大地上被久久传诵!
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33岁的李晓东以其短暂而壮丽的人生为人们作出了回答。
李晓东同志殉职后,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河南交通工会追授他“河南省交通劳动奖章”。
2012年7月17日,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正式作出决定:追授李晓东同志“交通英模”荣誉称号,并号召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深入开展向李晓东同志学习的活动。
一个向李晓东同志学习、“忠诚履责创一流、爱岗敬业作奉献”、努力推进全省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贡献的活动,正在中原大地上兴起!
本版图片由 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 提供
本报记者 周爱娟 张召学 陈志明 特约记者 康继民 通讯员 宋皓 李予川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