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90周年前夕,三公司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前往红旗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汽车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疾驰,快速而平稳。车窗外春意盎然,碧绿的景色一晃而过。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坐在车上的我在想象着:红旗渠是怎样一项浩大的工程,能铸造出如此流芳百世的精神?
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红旗渠分水岭,红旗渠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在此处,我们了解到了红旗渠精神的历史背景和产生过程。全长
在“十万大军进太行”的图片区,我看到了时任林县县委书记、县长杨贵背着镢头走在修渠大军前列。领导带头、率先垂范,这是红旗渠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开凿成功的一个原因,这是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真实写照。
能够拥有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将军指挥,是一个军队胜利的保证;具备坚强勇敢、团结科学的团队领导,这是一个组织或企业成功的保证。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件无不印证着这样的道理。我们集团公司从全面振兴到今天的跨越发展,从去年“项目管理年”活动的大丰收到今年“效益年”活动的全面开展,产值翻番、利润大增、形象改观……这一切结果就源于我们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作支撑和保障。
在工具展览区,我看到了简陋得近乎原始的锤头、铁锨、手推车,想想当年的林州人民就是用这些粗陋的工具,加上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人间天河,我们感慨万千。与他们相比,今天的我们使用的是机械化、智能化的先进设备。50年前的林州人民为修建红旗渠工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现在我们有的人接到工作任务后,不是积极主动的完成,而总是苛责于单位给提供这样那样的条件,相比之下,前辈的精神更令我们崇敬、仰慕!
看着一张张图片,听着一声声讲解,我们的心灵不停地被震撼着。
出了纪念馆,我们直奔红旗渠主体工程。爬上山坡,沿着在悬崖峭壁上蜿蜒延伸的红旗渠岸,我们到达了青年洞——红旗渠的标志性建筑。站在渠岸,向上仰望险山,向下俯视深壑,可以想象,当年在这里上演的那一幕气壮山河的建设场景,创造的那一部血泪与苦难交错的历史。
红旗渠动工后,数万名建渠大军扛着自备的锨、镢、钢钎,背着行李,推着大小车辆,装着粮食、炊具,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在县城通往漳河岸边的道路上,有着“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势。鉴于当时整个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他们便提出了“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造渠方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减轻国家负担。据统计,在红旗渠工程修建投资中,县、社、队三级自筹和农民劳务积累占到85.06%,当时建渠用的石块、水泥、炸药大部分依靠自制。红旗渠儿女在险恶的环境中攻坚克难,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建设者之歌,也彰显出林州人民困难时期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尚风格。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干部和林州人民同甘共苦,发扬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他们每天依靠野菜、树叶充饥,忍饥挨饿都成了家常便饭,可是,从来没有人抱怨,大家也更没想到过放弃,依然不分白天黑夜地辛苦劳作着,只为了将开山凿洞、抬石垒砌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期间,许多人得了浮肿病,但仍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架通林英渡槽、打通王家庄隧洞、征服石子山、强攻红石崭、会战鹦鹉崖,直至支渠全线完工,无不浸透着林州人民的智慧与血汗。这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存发展的民族魂!
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红旗渠在崇山峻岭间屈曲盘旋,其间流淌的不仅仅是引漳入林的渠水,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从六十年代延续到现在,还将永远延续下去;这种精神在大灾大难时需要,在国家建设中需要,在生活学习中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更需要。今天的红旗渠,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演变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时光悠悠,岁月如歌。随着历史足音的渐行渐远,许多往事成了过眼云烟,但唯一不变的是红旗渠儿女战天斗地、“教日月换青天”的精神。这精神浸润在时代发展的脉络中,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胜利法宝,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在中华大地上、各行各业中依然散发着绚丽的光芒。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始终依靠党的领导,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我们一切工作克敌制胜的法宝。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科学管理谋全局,抓住机遇求发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集团公司从单一的路桥施工到绿化施工、物质销售、模板制作、房建工程、试验检测等多元发展,无一不是开拓创新的结果。尤其是在集团公司正处于转型期的今天,我们全体员工务必继承并发扬红旗渠精神,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谱写新的篇章。(工程局集团 郜运鸿)
上一篇: <职工文苑>筑路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