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出现三个明显等级 虹吸效应推高一线楼市

 据悉,当下股市动荡,CPI呈现异象,PPI下滑,进出口数据也不好看,楼市表现却逆势而火。

 数据显示,二季度30个典型城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环比增长11%,同比增长16.2%,成交均价创历史新高。

 中国楼市,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到三线城市,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的一线城市,在近两年楼市萎靡的调整中,依然表现出常态的温和走热态势。

 在全国楼市的大盘不景气下,只是量价偶尔有所波动。即便是二三线城市忍不住集体松绑限购时,一线城市依然维持着矜持的限购政策。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由于不乏人流涌入,更由于独特的资源和政策优势,人们既然选择在这些城市工作和生活,免不了成为这些城市源源不断的刚需群体。

 第一等级的一大城市,对其他城市的购房群体具有着虹吸效应。

 数据显示,第二等级的城市似乎也火了起来。这其中有一揽子楼市利好政策的刺激,亦有一线城市的良性传导,当然也包括对三四线城市住房需求的虹吸。但二线城市能否跟着一线城市持续走热,仍待观察。

 第二等级的楼市变量值得政策面警惕深思。如果说第一等级的楼市走热属于常态之举,第二等级的楼市若热到一线城市的程度,中国楼市怕是又要重蹈上一周期的覆辙。

 虽然现在面临着稳增长的压力,但宏观经济也不可陷入依赖楼市增长的窠臼中。

 三四线城市,是中国楼市的第三等级。这个等级的城市里,有“鬼城”,黑灯现象也很严重。最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城市积累了太多的库存,去库存是最迫切的任务。

 但是,这些城市不仅库存难消,而且还有新建房项目在启动。这些城市的治理者,对于楼市的依赖已成惯性,很多楼盘都是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招商成果。

 但这类城市可释放的刚需基本释放完毕,改善住房群体需求也不旺盛。第三等级楼市,要恢复正常不是时间问题,而是结构性矛盾必须化解。老矛盾不解决,新矛盾再积累,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很难健康起来,当然也难有活力。

 若相关政策不予调整,三个等级城市的楼市都会缺乏后劲。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更新正在启动,譬如生育政策的宽松,还有房地产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纳入立法规划的房地产税等等。总之,一个周期的楼市不均衡需要市场杠杆调配,形成的利益固化,则需要财税等公共政策的主动调节。

 楼市也好,股市也罢,只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要素,而非宏观经济的全部。政策资源在楼市、股市耗费太多,绝非正常。任何正常的经济生态,都不可能被虚拟经济所左右。

 否则,危机就会悄然来袭。(摘自深圳新闻)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