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隧智能检测与预养护分享论坛在北京举行

 “‘互联网+’时代的智慧隧道,要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探索‘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6月5日下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桥隧智能检测与预养护分享论坛上,重庆交通大学、武汉武大卓越交通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志围绕公路隧道智慧运营维护所做的报告,引发了广泛关注。

 此次桥隧智能检测与预养护分享论坛,是2017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主题论坛之一,由中国公路学会主办,武汉武大卓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协办。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冯良平主持论坛。

 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正从“大规模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并重”转变,“智慧隧道”等新概念、新事物随之引起业界关注。在林志研究员看来,所谓“智慧隧道”,就是要让隧道工程建设者和运营者作为隧道主体更加聪明。通过互联网,把被植入隧道本体和周围地层中的智能化传感器和实时跟踪移动目标的GPS定位单元以及无线射频识别单元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并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隧道”与物联网的融合。他分析了公路隧道运营维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形势,提出公路隧道智慧运维技术思路,强调改造传统产业、建设智慧隧道,实现对数据的实时获取、实时分析、实时决策等。他介绍了视频系、激光系和雷达系三大隧道结构快速检测系统,特别是武汉武大卓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国内第一套隧道快速检测系统。此外,他还介绍了公路隧道预防性养护技术,包括隧道防排水系统可维护技术、衬砌混凝土裂缝自愈合和防裂技术、低交通影响的隧道病害处治平台等。

 山东大学新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副院长、隧道灾害预警控制研究所所长李利平同样关注隧道建设以及“智慧隧道”。目前,我国的隧道建设逐渐呈现出“大埋深、长洞线、大断面、隧道群”的发展趋势,深长隧道的结构安全与长寿命保障问题突出。李利平在报告中,以我国105个隧道工程结构安全现状及风险调研数据为基础,全面剖析了隧道结构安全与长寿命保障技术、制度及措施。他建议,重点修编隧道施工动态风险评估规范,突破只考虑地质因素的施工静态评估现状,实现隧道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对结构安全的智能化动态评估和控制;研发新型智能化、信息化检测设备,实现缺陷段的定量化精细探测等。展望未来,他强调,隧道结构安全保障将由数字隧道向“智慧隧道”发展,“智慧隧道”应具备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智能服务的特点。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公科固桥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任红伟则将目光聚焦于桥梁加固工程。“目前,我国公路桥梁加固工程标准体系的建设远远滞后于新建桥梁。公路桥梁加固工程在很长的时间内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指导,这是造成桥梁加固工程质量良莠不齐的重要根源。”任红伟在此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桥梁加固效果后评估研究》的报告,认为现有的加固后评估研究成果存在不能直观显示、应用不方便、未突出耐久性等问题,公路桥梁加固后评估体系应结合现有标准体系,在实践中突出简单实用,包括耐久性评估体系、安全性评估体系及适用性评估体系等。他介绍了各个体系的具体评分方法和计算方式。

 此外,苏交科检测研究院桥梁所副主任工程师孙震在题为《TMD在钢箱梁中的应用效果监测与分析》的报告中,对钢箱梁桥中质量调谐阻尼器的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副总工程师卢九章分析了都市旧桥改造面临的困难、传统改造方式的弊端,介绍了基于spmt的桥梁整体置换技术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并以北京三元桥为例介绍了该技术的应用情况。

 林志、李利平、任红伟、孙震、卢九章等五位专家学者所做的报告,在论坛上引发了一阵阵“头脑风暴”,参会者频频发问、热议。多位参会者对记者表示,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他们在实践中“感同身受”。论坛上交流的新技术方案、新发展方向,让自己受益匪浅。 (摘自中国公路网)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