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在汉代社会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广大人民呼吁清廉社会、反对贪暴统治的有力武器,在两汉的廉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汉武帝开始,朝廷专门设立了一个管理音乐的机构——乐府,其职责之一就是搜集民间歌谣,其中包括了廉政内容的民谣。在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两汉朝廷对这类民谣比较重视,将其作为官员升迁贬斥的依据之一。比如东汉初年的荆州刺史郭贺,勤政爱民,得到人民的爱戴,当地流传“厥德仁明郭乔卿,中正朝廷上下平”。汉明帝为了表彰他,赐他三公之服,黼黻冕旒,极为荣耀。在政治黑暗腐败时期,民谣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现象,在廉政建设中发挥了惩恶扬善的作用。
歌颂官员勤政爱民的歌谣
在两汉的民谣中,有许多歌颂官员勤政爱民的歌谣。“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壹。”这是西汉初年歌颂萧何、曹参两位丞相先后为政,无为而治,人民不受干扰,生活安定。汉成帝时,冯野王、冯立兄弟二人先后为上郡太守,都清廉公正,民谣唱道:“大
东汉时期流传下来的这类民谣更多。光武帝时期,渔阳太守张堪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开垦农田八千顷,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百姓歌颂他:“桑无附枝,麦穗两歧。
赞美官员清正廉洁的民谣
两汉民谣还热情赞美官员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王吉字子阳,他年轻时住在长安,东邻有棵大枣树,树枝越过院墙垂到王吉家的院子里。王吉的妻子贪图小便宜,偷偷摘了枣给王吉吃。王吉知道了,一怒而休妻。东邻听见了,要砍掉枣树。后来在邻居们的劝解下,东邻留下枣树,王吉迎回妻子。这首歌谣赞扬的是王吉在贫困时仍保持清廉情操。东汉后期,曾任莱芜长的范冉因党锢之祸而遭到宦官党羽的迫害,颠沛流离,生活十分清苦,有时甚至无米下锅。但是他仍保持了高洁的品质,深受时人的敬重,人们作歌谣道:“甑中生尘范史云(范冉字),釜中生鱼范莱芜。”甑里积了灰尘,锅里生了蠹鱼,形容他穷困断炊已久,歌颂了他清廉自守的高尚情操。
清正廉洁的品质是官员廉政为官的道德基础,民谣对此的歌颂,反映了社会舆论激励社会道德风尚、提高官员道德素质的要求。两汉民谣对廉政清官勤政爱民及高尚道德的歌颂,在一定程度上对官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清官廉吏的行为起到了激励和劝导的作用。
抨击政治腐败的民谣
两汉民谣里也充满批判精神,有大量的民谣表达了对残暴酷虐时政的抨击和对贪官污吏的鞭挞。这类民谣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抨击政治黑暗腐败。如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权,政治更加腐败。外戚的党羽,宦官的爪牙,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构,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选举不实的情况。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舆论的抨击。时谚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再如流传于桓、灵之际的民谣唱道:“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这首民谣讽刺桓帝、灵帝及灵帝母董太后贪婪无比,专事聚敛,卖官鬻爵;百姓被迫父子相继服役,相死于道。忠臣义士,欲击鼓谏阻,反被丞卿怒斥。
——痛斥贪官污吏的擅权胡为。汉武帝时期灌夫一族在家乡颍川横行不法,百姓咒骂他“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东汉桓帝依靠宦官力量铲除外戚梁氏,参与其事的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均被封侯,宦官操纵了政权,气焰遮天。单超早死,其他4人奢侈淫佚,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百姓作短歌道:“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墮。”意思是左悺有回天之力,具瑗有独尊之势,徐璜有猛虎之强,唐衡为所欲为。这首民谣形象地描绘了宦官势力的强大。
——讽刺昏庸无能、尸位素餐的官员。周福因为在桓帝作蠡吾侯时当过他的老师,桓帝登上帝位后即提拔周福为尚书。他的同乡作民谣:“天下规矩房伯武(房植,周福同乡,为河南尹,名声很大),因师获印周仲进(周福字)。”
在中国古代,一般而言,社会廉政文化的发展程度与政治清明的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在社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民对统治者的满意度比较高,整个社会的廉政诉求就不那么突出。相反,政治越黑暗,统治者越腐败,社会反腐倡廉的呼声就越高,社会廉政文化发展的程度也就越高。汉代廉政民谣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廉洁社会的渴望,间接反映了两汉政治的积弊和黑暗。当人民的廉政呼声汇集成铺天盖地的呐喊时,汉王朝也就走到它的尽头了。(作者:陈国华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
上一篇: 隋炀帝是如何被政绩工程拖垮的
下一篇:光明日报:浪费之风务必狠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