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沟壑变通途 筑就小康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奔小康,交通是保障。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省交通运输厅高度重视,把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6年以来,全省交通公路、水运建设共投入资金1346.7亿元,其中投入贫困地区资金达794.7亿元,占比达到59%。今年前9个月,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73.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410公里。2018年拟退出的33个贫困县和1800个贫困村提前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政“三通”目标,易地搬迁安置区对外出口道路按照建设计划同步建成投入使用。

    1

    生活因路而变

    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是很多贫困村的真实写照。郑家岭村位于淅川中部深山区,地瘠民贫,交通不便。村民肖章喜的女儿远嫁湖北十堰,过去回趟家得起个大早,坐4个半小时汽车到丹江桥,然后再走30多里山路,到家都后半晌了,灰头灰脸不说,人也累个半死,因此一年难得回几趟家。

    要想富,先修路。淅川县紧盯“上等级道路缺失、县乡路密度不够、末节路网不畅”等现状,全力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积极整合各项涉农资金3.3亿元,对全县140个贫困村道路逐一排查建立台账,确保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条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的安全、畅通出口通道,达到“三通”标准。

    郑家岭村的交通状况由此得到了根本改变。今年夏天,一条全长36.3公里的二级公路建成通车,途经淅川县3乡镇、17个行政村,惠及沿线1.6万人,成为贯通淅川县中部山区东西方向和连接豫西南与鄂东北之间的交通要道。国庆假期,肖章喜的女儿回家探亲,开车只用了一个多小时,“路修好后,班车也通到村口,上县城方便多了。”肖章喜高兴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对农村公路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寄予了殷切期望。决胜脱贫攻坚,我省下好交通扶贫“先手棋”,相继实施了一大批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条条道路相继完工、一道道关卡先后打通,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和群众打开了致富大门,迈向康庄大道。

    位于内乡县余关镇的子育村是一个地处偏僻的深度贫困村,整个村子只有一条盘踞在山间的黄土路与外界相连,12里山路7个陡坡,客难进人难出。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内乡县迅速“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在子育村建起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又投资2709万元在3个月内修起了13.8公里的柏油路,电动公交也通到了家门口。路修了,车通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目前,全县类似子育村这样的易地搬迁安置区有44个,三年间已投资4086.9万元使每个安置区都通了水泥路。

    近五年来,我省累计向贫困地区投入1200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约占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的一半,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条件。其中,打通了三门峡至淅川、淮滨至息县等多条秦巴山区、大别山区外通内联高速公路,目前贫困地区高速公路达到2903公里,占全省的45%;新改建普通公路3.3万公里,新增农村客车1072辆,调整、新增农村客运班线513条,新县、沈丘、新蔡、舞阳等6个贫困县和3825个贫困村如期实现“三通”目标。

    “我们优先将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纳入规划,在贫困地区农村公路补助资金安排上,2016、2017、2018连续三年投入占比在50%以上。今年安排贫困地区普通干线公路建设项目24个,补助资金8.6亿元,占全省补助资金总额的52.4%;4个内河水运项目,全部位于贫困地区。”省交通运输厅扶贫办主任武景顺说。

    一张“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贫困地区交通运输网络,正在深刻改变百姓生活。

    2

    民心因路而聚

    越是贫困地区,越是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修路、架桥、打隧道,需要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啃下“硬骨头”。

    沿着济源市西郊山区的旅游公路张苏线,大约行进30分钟车程,就来到大峪镇王庄村。建立露营地,用废弃大巴改造成旅馆、餐饮包间、会议室,加上可移动可住宿的拖挂式房车车厢,以及农家乐、民宿及各种配套游乐设施,形成了一个房车文化浓郁的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基地。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四面环山、有山有水、犹如世外桃源的“高大上”地方,几年前曾是省定的贫困村。

    “我们村有现在的发展变化和成就,一方面是缘于省里的扶贫政策确实给力,另一方面在于任云飞带领的这个扶贫团队,‘五+二’‘白+黑’,真的是付出了很多心血。”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周平说,任云飞是河南省交通投资集团派驻来的第一书记,王庄村的快速发展要从2015年8月集团对口扶贫开始。

    “当时,村集体的资产几乎为零,农作物靠天收,十分困难。”任云飞说,经过多方论证,王庄村的脱贫路径最终确定为依靠独特的山水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据悉,经过多方争取资金,王庄村与招商引资而来的企业合作建设了砚瓦河花溪汽车客居驿站。同时,村里还积极争取省派第一书记扶贫专项资金,投资建设了4个高标准的房车营地,以及王庄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各方努力下,2016年,王庄村被确定为济源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今年4月更是获批为济源市首家以整村为主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驻村帮扶方面,像王庄村这样的贫困村,省交通运输厅结对帮扶的还有4个,虽然于2017年年底全部脱贫,但是贫困户的整体收入还不够高。为此,我们结合各个村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帮助各村稳定脱贫致富。”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处副处长马奎杰说。比如,上蔡县后杨村通过合作社形式解决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濮阳县马白邱村通过产业带动不但稳定解决本村脱贫问题,还带动周边村庄的脱贫致富;兰考县曹庄村通过办养殖场、成衣厂,固始县杜营村通过办木材加工厂、小龙虾养殖合作社等多种脱贫致富措施,使帮扶村主动脱贫能力进一步增强,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更有保障。

    修桥筑路,干部干劲儿足,群众心气儿高。2017年,南阳市宛城区成功迈入全国第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行列。在创建前期,该区重点选取穿村过街路段集中整治提升,让沿线群众充分看到、感受到创建给乡村道路、村庄环境带来的改变,自发、无条件拆除违建、清除堆积物,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性,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听说要修路,村民们都大力支持,我也主动拆掉了自己刚刚建好的小院围墙和门楼。”宛城区高庙乡张本庄村村民李秀冲说,“我原来在广州打工,以前每次回村基本都是一路颠簸,道路狭窄,家门口还时常会出现车祸,现在好了,乡村的路快比得上城里的大马路了。”

    五年来,我省新改建农村公路5.4万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至少有一条通村公路。路通了,人心齐了,大家干劲足了,党和群众的距离更近了。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派驻到兰考县曹庄村的第一书记邱晓晨认为,“四好农村路”就是干群之间的连心路。随着“四好农村路”作用的不断发挥,党群间的感情不断升温,距离也逐渐拉近,逐渐形成了全民养路、全民护路的良好局面。

    3

    产业因路而兴

    修通“便民路”,也给贫困地区带去了发展机遇、致富希望。

    有的地方发展起特色农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哪里有路,哪里就有商机;哪里通车,哪里就有繁荣。”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农民企业家刘现宽说起村子的变化深有感触。近几年,这一带相继建成多条相互联通的农村公路,其中磁五仓线的修建,不仅将磁涧镇、五头镇、仓头镇三镇连接起来,还最终打通了县城东部环线。

    新修的农村公路网围合的千亩土地,被重新注入了生机。如今的礼河村,流转土地2000余亩,在这里启动建设生态农业特色产业脱贫攻坚项目,以种植无公害蔬菜、特色瓜果、花卉苗木为主,融娱乐餐饮、农业观光、休闲养老等为一体。瓜果飘香的季节,人潮如织,刘现宽所办的生态园成了直接的受益者,2017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并带动周边大粒樱桃、小杂果等产业的发展,帮扶150户贫困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有的地方“筑巢引凤”,完善的道路吸引企业落户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今年夏季的一天,光山县联兴油茶公司总经理陈世法带着农民工开车管护油茶园。以前几天时间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半天就够了。“园区修通了道路,节省了大量时间。”陈世法说。

    2008年,陈世法返乡创业,承包荒山荒坡近3万亩,发展油茶产业,打造司马光油茶园。该县秉承“产业发展到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的理念,在丘陵起伏的园区内,新建改建园内主干道15公里、山林路80公里,为茶园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交通保障。如今,“交通+产业”已生根开花结果,园区年产值近亿元,油茶产业带动农民就业2000多人,精准帮扶609户1831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800元,为当地实现2018年整体脱贫提供了坚强保障。

    有的地方发展特色旅游,让“凉”资源变成“热”产业。

全长15.368公里的方城县望花湖储备林区间道路改建工程和望花湖水利风景区外环道路建设工程,让当地成了旅游小环线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在二郎庙镇庄科村,有很多路段,都成了游客热拍的“背景路”,农家乐里更是人头攒动。

    “因为路通了,来旅游的人就多了,很多人都来我们这儿采摘蓝莓。今年‘五一’期间,收入就有2万多元。”庄科村蓝莓采摘园负责人冯兆亚告诉记者。

    “四好农村路”让乡村“走得出去”“引得进来”,打通了乡村振兴“出”与“进”的“双向道”。配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全省建设并运营县级物流中心50多家,从事农村货运的车辆约36.5万辆。

    为解决农村客运末端“最后一公里”问题,我省通过农村客运绕行、延伸,新开农村客运环线等形式进行兜底保障,通过开通赶集班、学生班等形式解决了周期性出行需求;在客流较少、开通班线较为困难的地区,还开通了电话预约班,车辆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全省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141个,农村客运站1740个,实现了“市有一级站、县有二级站、乡有等级站”的网络布局;农村客车达2.3万辆,班线4237条,乡镇通客车率100%,建制村通客车率97.1%。

    其中,潢川县272个行政村通村客车线路总里程达1294公里,日运营164个班次,基本形成了以乡镇为单元、以行政村为节点、覆盖全县所有乡村的通村客运网络。每人乘车1元钱,以“开得通、留得住、可持续、常态化”为目标,摸索出了“四好农村路”中“运营好”的新路子。

    农村公路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子通到家门口。因为有了路,昔日困在山里的乡村实现了从“舟车不通”到“物流天下”的转变;因为有了路,城乡互动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体验现代化农业新生活。

    4

    村景因路而靓

    农村公路将乡村的风景拉近到城里人眼前,农村公路越长,城乡之间的距离越短。我省信阳、洛阳、济源等多地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打通偏远乡镇和行政村的交通脉络,充分发挥农村公路“舒经活络”功能,打造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带,形成路域绿色风情新景观。

    走进息县项店镇张庄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连着每户人家,不时有车辆往来穿梭,道路两侧的白玉兰、沙柳随风摇曳。“做梦也想不到,家门口能修这么好的路,我们也能过上绿树花香的日子。”80岁的村民曹光荣说。

    原来,以前进村的路又窄又破,边沟、边坡上堆的都是垃圾,村民还喜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堆积杂物,原本就不宽的路肩蚕食严重,致使乡村公路上错车都十分困难,车辆相撞、群众骑车冲出道路等交通事故频发。2017年年底,在畅通“毛细血管”的基础上,息县筹措资金7000万元,对全县3580公里国、省、县、乡、村、组公路实施了高标准路肩培护环境整治,其中县乡路、乡乡路、乡村路单侧路肩宽不低于3米,村组路、组组路单侧路肩宽不低于2米;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草堆、粪堆、垃圾堆和非公路标志,边沟排水无淤积、堵塞,实现农村公路“通行畅、绿化美、出行安、一眼净”。

    在张庄村,不同路段,栽植不同树木,立体搭配乔木、灌木和草坪;每隔一段还放置有分类垃圾桶。“公路建好后,路肩树木种植管护就交由村里管理,设立公益性岗位,安排贫困家庭人员就业,形成路肩林带管理和农村公路日常管护长效机制,在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同时,也使乡村道路更畅通、农村面貌更美观。”张庄村脱贫攻坚责任组长门洪欣说。

    路建好了,还要做好养护管理。近年来,我省农村公路以乡镇管养站建设为抓手,目前,全省2068个乡镇已100%建立农村公路乡镇管养站,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很多群众自发成为农村公路的义务宣传员、护路员,把农村公路当作自己的眼睛来爱护。

    在宁陵县交通系统,农村公路养护工王新红有个“万能王”的绰号。从压路机、摊铺机、推土机、运料车等大型机械,到切割机、振动夯、打草机等小型设备,“万能王”操作起来灵活自如。今年49岁的王新红参加养路三十年了,对路很有感情,平时哪怕路上落一块石头,也要扫得干干净净。

    一条农村公路的修建,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在广大山区,不少村路两侧就是深沟,过去没有任何遮挡,很容易发生事故。”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说,2014年以来,随着“四好农村路”的修建,道路都安上了护栏,这几年车辆人员掉沟里的事故明显下降。目前,全省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完成县、乡、村公路安全隐患路段整治2.2万公里。

    一条农村公路,连接的是乡村和城市,打通的是从贫瘠到富足、从困顿到希望,凝聚的是党心和民心。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修路架桥,是百姓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希望所系。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徐强表示,下一步,交通部门将继续站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角度,切实做到“先行一步,当好引领”,通过加快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消除贫困地区的交通运输瓶颈,把农村地区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