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申:乡村振兴大道上的赶路人

迈着奋进步伐,迎着风口浪尖,集团上下沉着应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跨过了一个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唱响了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五载发展,硕果累累。截至2016年底,集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16.6亿元,资产总额1667.8亿元,净资产495.1亿元,经营效益创历史新高。主体信用由AA+提升至最高级AAA。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河南省百强企业,连续两年获“河南省与央企合作优秀单位”。

刘申,男,汉族,1984年7月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目前在济源市大峪镇王庄村驻村工作队工作。2007年,刘申经过选拔考试成为了中原高速的一名员工。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收费员、维护员、运维分中心副主任、收费站站长、郑开分公司办公室主任等职务。2020年3月,经过组织选拔,来到济源大峪镇王庄村驻村工作队,积极投入到扶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在驻村工作队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舍小家顾大局,扎根山村,心系贫困户,一心扑在扶贫攻坚工作上,协助第一书记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为王庄村的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扎根乡村不言悔   脚踏实地献真情

刘申同志自2007年参加工作,积极上进,吃苦耐劳,善于学习,注重团结,工作作风扎实能力强,在各个岗位上都能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获得河南交通投资集团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公司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20年,公司要选派能力强、作风实的骨干驻村开展工作,征求刘申同志个人意见的时候,有人劝他:去村里可是苦差事,离家远、条件苦、任务重,与你在单位坐办公室可是天差地别!的确,王庄村距郑州200公里,距济源市近40公里,是个典型的穷山村,撇开生活上的困难不说,如何帮助乡亲们增加收入、振兴经济,对刘申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挑战。打退堂鼓么?那可不是刘申的作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组织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选择,刘申义无反顾地向组织表示了加入驻村工作队的决心和信心。

要想把乡村振兴的工作做好,首先要熟悉环境,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进村以后,刘申把自己作为村里的一员,长年住在村里,主动扛起责任,跟随第一书记走遍了王庄村12平方公里的沟沟坎坎,无数次到贫困户家里和各年龄段的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商量脱贫致富办法,帮助解决问题。两年多的驻村工作,刘申从白净帅哥变成了黝黑的村民,也在一次次与村民的沟通交流中,走进了大家的心里,村里的老人都亲切地叫他“小刘”,他也从老乡亲切的称呼中体味到肩上的责任,更加坚定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调研分析出实招   乡村振兴见实效

驻村工作队在摸排乡情后,为12个贫困户建档立卡,针对动态低保户、重病户、残疾户、老人户的具体情况提出分类帮扶办法,以村里集体产业振兴拉动带动贫困户。而在集体产业的规划上,刘申和第一书记一起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确定了“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以产业项目为龙头,增强‘造血’功能”的工作思路。目前民宿、酒店、餐饮、农副产品销售等成效显著,由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基地、碉堡民宿、峪见耕读国防教育研学基地组成的“砚仙联红传馆”红色文化品牌正成为村里的龙头产业,每年接待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学习培训几十次。除了日常的培训接待,刘申还负责信息报送、材料撰写等工作,为确保每个项目内容完善、落实到位,刘申同志跟随第一书记外出考察、论证,有时返回村里已是深更半夜,但为了把好想法及时呈现出来,又立马“开夜车”撰写完善产业规划材料;为了确保数据准确、信息材料工作高质量,他往返多次到贫困户家中核实情况,不知不觉就加班到深夜。

星光不负赶路人,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共协调社会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累计落实帮扶项目20余个。目前,王庄村总资产突破700万元,经营性资产达到4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突破40万元;王庄村脱贫户人均年收入由1920元收入到2021年提升至28216元。王庄村先后被命名为国家AAA级乡村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河南省美丽乡村、河南省森林乡村、河南省特色小镇、河南省卫生村等80多项荣誉,并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和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济源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济源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等。2021年6月26日河南省“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获得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讲的那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济源王庄村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刘申将继续发挥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勇挑重担的斗争精神,践行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再立新功,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