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凯:“犟憨匠憨”的高速公路“达”人

迈着奋进步伐,迎着风口浪尖,集团上下沉着应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跨过了一个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唱响了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五载发展,硕果累累。截至2016年底,集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16.6亿元,资产总额1667.8亿元,净资产495.1亿元,经营效益创历史新高。主体信用由AA+提升至最高级AAA。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河南省百强企业,连续两年获“河南省与央企合作优秀单位”。

他修过路、架过桥,驻过村、扶过贫,战过疫情、抢过险情,懂工程,还会写材料,组织需要他干啥他就干啥,同事眼里的他“啥都干”、“啥都会干”,而且干起事来又“犟”又“憨”,又“憨”又“匠”。在业务工作中,他敬业专注,大胆探索,面对非议和威胁,敢于较真敢于迎难而上;面对瓶颈问题,想法设法突破;近四年的驻村扶贫中,他不怕吃苦,俯下身子,付出真情;在家庭生活中,他不称职,面对家人他有难以释怀的遗憾和愧疚。他工作突出,成绩斐然,先后获得河南省交通系统荣誉两次,获得河南交通投资集团先进荣誉三次,获得全省技能比武团体二等奖,获得高发公司“十佳员工”等先进荣誉。他就是高发公司养护专项工程项目部高级工程师魏凯同志。

不怕威胁的“犟”

2010年7月至2014年2月期间,作为业务骨干抽调到公司养护管理部工作。在负责除雪融冰应急抢险工作时,发现除雪融冰管控粗放、计量单一、支付滞后等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得知,该模式适用于规模小、里程少除雪融冰作业,对除雪融冰规模大、里程多达3000公里,且通车里程每年还在不断递增的高发公司极不适用,会造成养护资源的浪费和管养成本的增加。

找到问题病根后,他认真研究相关合同文件,找依据、抠政策,结合管理实际,起草拟定了高发公司除雪融冰管理办法,制定了8个计量附表的管理模式,从物资出入库、人工机械消耗、到每次除雪融冰结束,一次一计量一清算,计量及时、管理灵活高效,节约了管养成本,实现了养护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但也极大的触动了部分施工企业的“奶酪”。

执行的时候,遭到了多数企业的反对,来自各方的阻力也很大,就连同事都劝他:“你弄这个净得罪人”,“差不多就行了”,说什么都有,还收到过匿名威胁短信和不友好的电话,面对这些,他憨乎乎的一笑而过,不但不退缩,反而激起了他的“犟”脾气了,不但坚持实施,又及时起草了解释说明、注意事项等,提高管理实效。

“他们越反对,说明这个管理模式效果越明显”,他憨笑着说。

通过第一年的试行,施工企业从抗拒挑毛病提意见到慢慢接受熟悉再到不断提出好的建议,最终被接受和认可,该管理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不要命的“憨”

2017年11月,在两个孩子年幼(当时儿女4岁,儿子半岁)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参与集团驻村扶贫工作。2018年春节前,在回郑州报送扶贫材料当晚下起了雪,夜里又接到第二天省扶贫考核组到村考核的通知。第二天一大早魏凯就动身返回村里,郑州市区和高速公路高效的除雪能力,使得一路畅通,谁知到达济源南站下了高速,看到厚厚的积雪傻了眼,根本没法行驶,出了高速口就是国道,抛锚的车辆横七竖八的停到路边、倒在边沟里,随处可见,魏凯极力控制车速,小心翼翼把车速控制到最慢,几乎是挪着挪到了山下,平时高速口到山下也就大概二十分钟的车程,那次,魏凯走了近两个小时。到了山下,原打算把车停到山下,徒步上山,山路盘旋蜿蜒,坡陡弯多,正在犯嘀咕的时候,一辆农用三轮车“砰砰砰”的超越而过,丝毫不受积雪的影响,感觉比平时跑的还要快,魏凯心想:三轮车都没事,我这车还是越野四驱的呐,就满怀信心的上了山。

没走几百米就后悔了,这条路是修在山脊上的,双向两车道,两侧都是悬崖,中间还有几处回旋U形上坡弯道,倒回去更危险,把车停到路边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魏凯只好硬着头皮往上爬,也做好了车辆抛锚的准备。其间,还时不时有农用三轮车“砰砰砰”冒着黑烟飞驰而过,在快临近村部的时候,最后一道弯道大上坡时,车辆突然侧滑失控,眼看车辆要掉进山沟,魏凯正准备跳车时,车子倾斜着停了下来,车门只能打开一半,勉强挤下车门,看到车轮离山沟约一拳头,魏凯擦了擦头上的冷汗,缓了缓神,给村里打电话救援,到了现场,第一书记狠狠批评了他,村支书说他老憨憨(当地方言),并给他解释了农用三轮车为啥能上的来。

2019年6月底,正是村内农副产品加工厂项目协调开工的时候,白天跑市里镇里协调政策,晚上研究规划设计方案,连续几天吃饭也是凑合,一直肠胃不好的他突感身体不适,不得不中止工作,回郑州住进了河南省中医一附院接受治疗,在进行麻醉检查结束后,等待麻醉苏醒期间的他“胡话连篇”,待他清醒后,妻子哭着给他说:你知道你刚才都说的啥吗?说的都是扶贫的事,说这个项目怎么怎么干,怎么带动贫困户就业......没一句家里的事,连孩子你都没说一句,不行你就回来吧。魏凯说:驻村扶贫就是打仗,组织让我去前线打仗,我不能临阵脱逃,好多事还等着我去做,检查结果出来后,确诊为十二指肠出血性溃疡,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他执意输输液,开点药带回去治疗,就这样输了一天吊针,带着一大兜药,抱着一个煎药锅回了村。

面对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没有退缩,执意回村协助第一书记做好村内疫情防控,妻子生气的说:都封锁了,人家都是往家跑,你们往外跑。魏凯愧疚的说:我知道我们去了也消除不了病毒,但是我们去了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导向,能给村民带去希望,能缓解他们的压力和情绪,让他们知道驻村干部不是来镀金的,共产党员敢上战场,不怕牺牲,能打仗。

当魏凯和同事带着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出现在村口关卡时,值守的村干部和村民激动的哭着说:自从封村后,我们守了几天也没有一个人一辆车从这过,真没想到你们会来。

随着村村封闭设卡,生活物资、急救药品、养殖物资已无法维持,已严重影响到了基本生活,尤其是常年患慢性病的老人们,急需药品和生活物资,魏凯他们又通过电话、微信联系村民统计急需药品、物资购买情况,多方协调联系购买药品、蔬菜,以及养殖饲料等急需物品,又统一挨家挨户放到村民家门口自取。

西沟村民组的侯大娘老伴已70高龄,常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老人已有近三天没有服用药物,断药期间血压一直居高不下,不敢走动只好卧床静养,连上厕所都是小心翼翼的,一度出现了轻微昏迷、意识不清等症状,这样下去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当时的抗疫形势和氛围村民们也不敢出门,只能给工作队电话联系。当魏凯把降血压药品放到侯大娘家门口时,侯大娘远远的哭着说:娘一(方言)魏凯,你救了你大爷的命啊,大娘给你作揖了,等病毒走了,大娘给你烙馍馍吃。

当魏凯他们在村里为村民买药送菜的时候,家里的老父亲也是常年高血压,因为疫情也早已断了药,因为封城封路,过年魏凯也没能回去,高压一度高达170-180,接到老父亲犹犹豫豫的电话时,魏凯安抚老父亲:要相信政府,相信咱们村的驻村干部和我一样会想办法解决好村民的急需所盼。

后来,上幼儿园小班的女儿和丫丫耳语的儿子都知道他去山上打“怪兽”(病毒)去了。

早在2012年魏凯在养护部借调期间,为了不影响养护部统一工作节点进度,在急性肠胃炎发作时,忍着疼痛完成了2km的外业徒步巡查,在住院治疗期间,两次利用输液和等待诊断结果的空挡回到办公室处理相关工作,媳妇气的骂他神经病,同事们说他:不要命,说他的同时又被他这种专注、敬业、忘我的精神深深感动,在省公司年度工作大会上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历年来,在高发公司年度总结大会上,唯一一个借调人员受到通报表扬的同志。

追求极致的“匠”

2017年,在备战全省高速养护职业技能大赛期间,正值七月酷暑伏天,魏凯和另外两名同事,放弃节假日,白天冒着酷暑在停车区进行技能演练,为了让操作环节效果达到最好,操作用时最短,尤其是遇到突发状况临场怎么处置等关键环节、注意事项,反复进行演练,不断钻研操作方式方法,晚上又加班加点到深夜复习内业知识。

停车区的保洁大爷看到他们在大太阳下这么“折腾”,笑他们“脑子有病”。比赛用的器材都是烫手的,衣服滴落着汗水,但是为了集体荣誉,为了打破历届养护比赛公司没有取得过前三名的尴尬局面,这些汗水又算得了什么,况且在魏凯的意识里,凡事都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发公司组织所属13个分公司共39人的预赛中,魏凯代表组取得了团体第一名、个人综合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且在比赛期间,突然出现狂风暴雨导致摆放的标志牌倒伏,为了不影响整体效果,魏凯和另两位参赛队员,快速反应,一手拎起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总重达百余斤沙袋,冒雨从作业区结尾处快速奔袭到200米外的开头处,将倒伏的标志牌逐个扶正、压实、固定。这种快速应急临场反应“冒雨拎沙袋”的举动,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以及高速公路职业的工匠精神,得到了裁判的高度肯定,赢得了在场同志们惊叹的肯定和赞扬。

在11月全省正式比赛中,魏凯代表组取得团体综合第三名,荣获团体二等奖,在集团内部团体第一名,个人综合第二名,被省交通运输厅表彰为全省交通系统劳动技术能手称号。

啥都干的“达”

同事眼中的他,啥都干,组织需要他干啥他就干啥,没干过的事,让他接手一段,很快就能给你总结出来一套通俗易懂,操作性很强的心得出来,这应该就是现在流行语“达人”的“达”。

早在2012年,在高发公司养护部借调期间,为了让每个高速公路养护参与者都能掌握每月的工作重点和注意事项,尤其是每个施工班组和一线工人清楚明白每月“该干啥、注意啥”,魏凯同志结合养护管理内容繁琐,动态性强、管理难的特点,精心编制了《高速公路养护口诀》,发表于高发公司2012年第3期《大道》期刊,该口诀涵盖了路基、路面、桥隧构造物、沿线设施、专项工程、应急抢险、除雪融冰、安全文明、计量支付、信访维稳、路容路貌、养护形象等,口诀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朗朗上口,得到许多同志好评。

2021年,他在高发公司养护专项工程项目部负责合同管理,工作一段时间后他能把合同、招投标等要点说的头头是道。他还根据项目管理特点,及时修订了创优基金管理制度,使得创优基金的执行更具操作性,更有利于管理效果,就这还给同事说道着:合同管理包括三大块,合同、预算、招投标,我要把预算再拾起来,加强学习一下,同事们开玩笑道:你还学,你怎么啥都干啊,给我们留点活路吧。

“这不是工作需要吗,工作需要”,他憨憨的笑着回应道。

2022年5月,由于项目部人员少、项目多,根据项目工期需要,领导紧急把他从驻马店(许广)、周口项目管理小组中抽调回来,临时负责连霍郑洛大修、郑州段、沪陕叶信段、大广息光段4个养护工程保通方案的审核,以及协调交警、对接路政、邀请专家评审、组织会议等相关事宜,第一次接触涉路高速施工保通方案的他,虚心请教省公司路产部门人员,利用空闲时间查阅大量的依据文件,甚至打电话打的人家不想接他电话,路产的同事说他:你怎么比我们还专业,参加保通方案专家评审会,专家提完意见后会议还没结束,他已经把专家意见通俗易懂的编辑成了短信,并加以举例说明,及时发给了施工、监理单位进行修订完善。

他还参与过7.20水毁抢险工作,在几乎无通信信号(部分路段无信号)的连霍高速路段区域坚守“五天四夜”,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参与抢险,在上级领导下达的时限内提前抢通了连霍高速,及时保障了人民群众危难中基本民生之路的畅通,为郑州、新乡等地市受灾群众保障救援物资快速到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还时不时在集团报刊上,发表文章,其中驻村期间《驻村要修心》、《不愿当贫困户的老羊倌》在集团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在集团“我的红色记忆”中发表的《洋车子》,获得集团一等奖中的第一名(集团共收到所属各单位推荐的文章共261篇),有个领导看了他的文章,说他:看不出来你外表粗犷憨厚,内心世界这么丰富细腻,你这是典型的“理工男”中的“文艺青年”。

这么一个啥都干,啥都力求最好,做到极致的人,对家人和孩子,却有着很多无法弥补的愧疚。

无法弥补的“愧疚”

2017年11月开始驻村后,魏凯迅速转变角色,进入工作状态。尽管驻村的地方地处大山深处,又临近河流,冬天晚上出奇的冷,遇到下雪封山,就被困在山上下不去也上不来,水龙头被冻住了,还会暂时断水。但是恶劣的环境,对于土生土长魏凯来说,根本不在话下,此刻,魏凯想的却是怎么接触村民、融入村民,用他的话说“村里的狗啥时候不咬你了才算真的融入了”。白天和村委干部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户情,晚上学习政策,总结问题、研究对策。近两个月的时间,渐渐和村民熟悉了,见面主动打招呼,时不时开个玩笑扯上几句。

但是驻村工作毕竟不像在机关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工作生活环境各方面都很优越。全体驻村工作人员都要严格遵守每周五天四夜住村的严格要求,逐项逐户的政策措施落实,精确到小数点的档卡填写;每个项目实施的协调申报、现场管理、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产生效益,每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后来才知道,这那是五天四夜,几乎是每天每夜,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时间经常还没有到家又因为紧急事务再折返回村;每次回家,不满周岁的儿子根本不让他抱,好不容易和孩子熟悉了又要回村里,下次回来又不知道什么时候。

驻村工作每天临时性的工作总是比计划的工作量多。工作量大、任务繁琐在村里都能想办法解决,但是身在异乡,家里的突发事件真的是没办法,而且总是巧合的让人措施不及。2018年4月14日,正值王庄村承办济源市乡村旅游文化节活动头天晚上,大家为筹备活动已经两周没有回家了,晚上快11点的时候,魏凯接到妻子电话,说儿子高烧不退,还伴有咳嗽、呕吐,因第二天就是旅游节开幕式,他没法请假回去。妻子只好叫醒四岁多的女儿一起,抱着未满周岁的儿子半夜打车去儿童医院就诊,确诊为急性支气管炎,魏凯妻子一个人抱着小的、领着大的,挂号、交费、拿药、打针,楼上楼下,心急火燎来来回回。

这种状况只有经历了,才能彻骨感受到当时是多么的无助。魏凯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旅游节结束,才匆匆忙忙赶回家中,庆幸孩子有惊无险,并无大碍,听到四岁的女儿骄傲的说:爸爸,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我会帮助妈妈照顾弟弟了。魏凯那种内疚难受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说。

记得刚去驻村扶贫不到一个月时,邻居问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女儿:你爸爸去那了,她很自然回答:我爸爸扶贫去了,帮助贫困的人吃上好吃的,女儿的回答让他既惊讶又欣慰,听老师说还经常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炫耀,魏凯从来没有给女儿说过扶贫的事,没想到因为扶贫成为女儿心中的骄傲。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业务上的精益求精,驻村扶贫的真情付出,疫情的生死考验,身体病痛的折磨,千年一遇的7.20特大暴雨抢险复杂现场等种种深刻经历,敢于挑战,不断超越,什么刀山火海,什么困难险阻都阻止不了他要做事的决心,干成事的恒心,倾心奉献的初心。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啥都干,干啥都很“犟”很“匠”的,力求完美,追求极致,到哪都能发光,发出最闪亮最耀眼的“光芒”,用他的话说:祖先造字的时候,“人”字是一撇一捺,就是让咱脚踏实地得站的稳,接地气,做实事,做“好”事(把事做好),积极向上。

他就是这样,犟匠的、憨憨的积极向上,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