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人物简介】
潘华,男,40岁,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曾参建河南黄河路立交桥、郑州金水东路立交桥、辉焦高速、叶信高速、大广高速、焦桐高速、岳常高速、商登高速等多个高速公路项目,历任技术员、质检工程师和总工等职。多次荣获河南交通投资集团和工程局集团“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6月,担任巴基斯坦M5高速公路项目经理。
【楔子:“巴铁”版图上的“一号工程”】
“巴铁”-----2014年11月APEC会议期间,央视新闻联播中,习近平主席与巴基斯坦总统见面,习主席称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铁杆朋友”。
在中国,人们一直用“巴铁”一词指代巴基斯坦,意思是巴基斯坦跟中国是“铁哥们儿”、“铁杆朋友”。
中国西疆近邻的巴基斯坦,是最早积极响应、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示范国家,扮演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样板示范”角色。
2015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巴期间,两国签署了巴基斯坦M5公路项目(苏库尔至木尔坦段)政府间框架协议,这条设计长度392公里,双向六车道、时速120公里,工期36个月的高速公路,是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在巴基斯坦的国别体现,更是重点开局工程之一,被两国政府列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早期收获项目”。
巴铁M5公路作为“一号工程”的国际战略、外交、经济意义不言而喻。
2016年春,河南交通投资集团作为“省级队”,派出工程局集团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中字头”的“国家队”企业同台竞争,几乎是以“火中取栗”的奋不顾身精神,幸分一杯羹,拿到第一个海外项目,参与建设木尔坦附近的M5公路第六合同段工程建设,该线路长度12公里,合同金额约89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95亿元)。
如今,在巴基斯坦东部城市木尔坦,由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M5公路第六合同段12公里长的道路,已现雏形。
截至2018年10月31日,巴基斯坦M5公路项目部完成形象产值4.26亿元,占合同额5.95亿元的72%,主线路基土方、涵洞通道、桥梁工程、路面工程、服务区、互通区已经基本完成。项目施工进度可控,有望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这里,一群河南汉子在项目经理潘华的带领下,把对亲人和故土的眷恋转化成工作动力,只争朝夕艰辛奋战。这里,他们面对挑战,从零做起,决战决胜,开启海外工程建设新征程,谱写了“河南交投铁军”新辉煌。
国之大义
选一架铁肩担重任
“这是国家主席签下的重任,必须严选一位能谋善战肩膀硬的‘中国队长!’”
作为集团公司重返海外市场的第一个项目,班子领导慎之又慎,在铁汉群里掂量再掂量。提名、否定。再选、再议。
经过全面而慎重的考察,从事高速公路施工17年,参建过黄河路立交桥、金水东路立交桥、辉焦高速、叶信高速、大广高速、焦桐高速、岳常高速、商登高速等项目的潘华,因其能吃苦敢拼硬、施工技术全面、管理能力强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就他了!”
2016年8月19日,与改革开放同生共长的潘华带领项目经理部首批人员踏上海外新征程,在异国他乡开启“走出去”战略的探索之旅。
这是新时期“河南交通铁军”承接的海外市场第一单,是机遇更是挑战,是荣誉更是担当。
出国前短暂仓促的准备中,潘华了解到,连巴方招商部门都认为:M5工程周期长,安全风险大,作业条件差,经济效益低,恐怕任何建设队伍都会啧言……从未出境过的潘华对未来陌途和环境做了各种猜测和设想。
然而,真正踏入木尔坦最高气温45度、地表高达68°C炎热干燥的土地,驾轻就熟的国内路桥施工市场“转场”至海外,完全陌生的环境给潘华还是带来巨大的意外和压力。
首当其冲是项目营地建设。
热播电影《战狼2》中,海外中资企业周边建设的立体化防御工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潘华团队的第一要务是把电影荧幕上的场景一砖一石地进行还原:“干活总得有个窝吧?!”
M5公路第六合同段安全形势复杂,营地选址十分苛刻。潘华团队只好先借住到别家的地盘上,率队经过多次踏勘,才找到理想营址。
营地建设无疑是高标准:窗户必须防弹玻璃,安全屋水泥墙体厚度不低于1米,铁门厚度足以抵挡机枪子弹。营地周围不准有一棵树木,大门口修建混凝土防撞墙架设机枪,探照灯确保营地周围300米一览无遗……空旷的荒野上矗立着一个阴森的高墙大院。
建好后,又历经六验六改,增设铁丝网、安全屋、逃生通道、监控室等安全设施,就等巴国警方最终联合验收。
然而,热带巴国也有扯皮和懒政现象。每次催问,连走路都施施然慢吞吞晃悠悠的警方老巴始终漫不经心地回复:“兔毛肉,兔毛肉……”(英语:“明天,明天”。)
2017年2月14日,潘华心情复杂地在微信留言:“当希望变成失望——懊恼。失望变成希望——开心。希望变成绝望——没脾气”。
2月17日,潘华微信朋友圈里的照片和留言,生动地记载了这种焦灼和愤懑-----画面是地图桌椅齐全却空无一人的政府办公室,潘华在评论区留言发脾气:“Every day say tomorrow! tomorrow 到底指哪一天的tomorrow? When 能把tomorrow说成today? hope so!”。意即:巴国警方“每天都说明天明天!明天到底指的是哪一天的明天?什么时候能把明天说成今天?真巴望这样!”立即进入工作的热望和焦虑溢于言表。
热锅上蚂蚁般的潘华终于发飙了-----他叫上翻译:“走,找市长理论去!”
潘华们开车从驻地艾木普尔县直驱150多公里,跑到旁遮普省的巴哈瓦布尔市政府。在市长门口五名持枪警察的眈眈虎视下,他要求见市长。市长办公室里,潘华历数中国筑路工人的援建热情和尴尬现状……其间对警方的推诿拖延不无微词。
市长先生讶异地看着中国经理客气礼貌却又极力克制的面部表情变化和急促断续的英语掺杂的乌尔都语以及各种比划手势,当场立即道歉,表态:“耶斯!耶斯!Do it right away!(好,好,马上办!)”。
不到一周,警方联合当地市、县、乡的三级联合验收多部门机构到潘华团队营地从环保、消防到通讯、安保,逐一验收,潘华终于拿到巴基斯坦安保部门的检验合格证书。
2017年2月23日,潘华微信朋友圈PO出验收合格证书照片和留言:“So happy!”----真高兴!
在此基础上,巴方又配备100余名全副武装的政府军保障项目员工日常生活和出行安全-----营地安保“戒备森严,固若金汤”毫不夸张!
新营地启动当天,潘华动情地跟大伙说:“家安下了,即便是天天被AK步枪们‘武装押送’上工,根也要扎下来,并且我们要争分夺秒地抢工期”。
2017年3月份,巴基斯坦气温已攀升至45°C,恶劣的环境加上水土不服,大家逐渐都出现发烧、腹泻等症状,潘华也不例外。领导考察时问潘华需要什么,他简洁地说:风油精、藿香正气水。
两年多来,建设者们背井离乡、远赴异国,咬紧牙关硬是克服了一项又一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用辛勤汗水打造出的“中国品牌”,为中巴友谊增光添彩!
河南铁军
率一支硬汉远征队
异域他乡,语言交流第一障碍。潘华聘请翻译为团队集中培训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
半个月里,潘华天天时时坚持练习,以至于和家人通话时,一张口就是乌尔都语。他自嘲:“我几个月都没说过恁多话,一到晚上就有嘴巴要抽筋的感觉”。
频密的施工前期,潘华每天都会带领大家在皮卡加机枪的护卫下,驱车3小时赶往施工现场。安保力量和措施虽然很到位,但是惊心动魄的意外还是随时都会发生。
有一次令潘华记忆犹新。他们在几名军人的护送下驱车赶往工地,行至一个路口突然司机猛打方向盘,速度之快令人来不及反应,潘华额头重重地磕在挡风玻璃上,撞得他头蒙!回过神来,潘华扭头看到后方300米处有一辆自行车,上面绑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包裹。还没等辨清方位,就听见“嘣”的一声巨响,车辆玻璃全部当场震碎……所幸是土制炸弹,无人员伤亡。
生死关头,咫尺之近,阴阳就在一瞬间。潘华深吸一口气,抖抖身上的碎屑,平复一下心绪,继续镇定地驱车前行。一名共产党员大无畏的形象,深深感动着身边的同志。
在巴基斯坦,危险随处可见。餐馆爆炸、清真寺爆炸、菜市场爆炸、绑架、袭击等,防不胜防。
2017年6月,潘华一行到木尔坦市区采购物资,车未停稳,前方几百米处,一辆小型油管车轰然爆炸。强大的冲击波把附近的车辆推出几米远。庆幸,潘华一行平安,只是震碎了车玻璃。
2018年11月23日下午约3点多,就在交投集团“感动人物”考察组成员正在和潘华面对面谈话时,他手机微信突然震响----收到来自巴基斯坦M5工地的报告:“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3日12点左右,3名非法武装分子持枪闯到中国驻卡拉奇领事馆,发动突然袭击,并用炸弹炸毁大门。巴警方与武装分子交火,2名巴方警卫人员牺牲。一对来自巴国奎达市想要办签证的父子也不幸遇难。 ”
恐怖袭击虽然遥远却又如此切近,一屋人谈话气氛登时凝固……
潘华团队身处异乡,远离亲人。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危机四伏,活动不自由……最初的新奇感渐渐淡去,日子变得枯燥单调难捱难熬。
团队中,有人刚刚恋爱,有人刚刚结婚,有的家里孩子刚刚出生,有的至亲去世也难得送终……白天忙工作,夜里想家睡不着。
时间一久,爆炸、袭击令人吊胆,1人外出2名政府军持AK步枪跟随保护,天黑后不能外出等高度限制,思乡病逐渐泛滥……不仅给工程进度带来困扰,也给大家的工作、生活平添忧虑。
最让潘华震惊是,突然有个参加工作不久的技术员对他迫切地说:“头儿,我实在太想家了,太想回家看看——哪怕回去一天都行!”
看着年轻的同事,想起妻子电话里说女儿作文中提起很久没见过爸爸,已经记不起爸爸的模样了……
他打开手机,凝视着妻子发来的女儿“父亲节”作文片段:“记得有一夜,我傍晚高烧,妈妈一夜都没睡,先给我吃了退烧药,还不停地用温水给我擦洗,折腾了好久,妈妈直到天亮都没睡觉。第二天,爸爸知道这个消息,只给我们发了一条微信:‘宝贝,对不起,病好了没有?’我看到妈妈眼睛红红的,我的眼眶也湿润了。虽然短短的一句话,但是我能深深地感到爸爸内心的苦和难。爸爸一定很想回来,但是他们顶着50度高温在修路,千言万语,就化作一句简短的话。爸爸,我爱你,等你回来,我一定给你洗脚、给你捶背、给你刮胡子……”潘华,这位在直面恐怖袭击的时候镇定自若的汉子,陡然抑制不住内心的酸楚,潸然泪下!
他内疚自己一直忙于打开施工新局面,竟然忽略了大家的情绪波动。
潘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马上召开仅有4名党员的支部会议,向职工发出倡议:要在各自的岗位上起到标杆作用,结对帮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创新海外党建工作新模式,夯实和发挥国有企业的传统政治优势,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和“嵌入”海外项目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让大家明白:身在海外,每一名员工都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生命个体,而是代表着国家形象!每一名党员都代表着一面先锋旗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此,营地多了党员谈心谈话制度、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营地设立活动室,增加娱乐设施,文体活动形式多样。营地有了菜园子,节假日职工包饺子、蒸包子,其乐融融。营地炮楼哨卡下,“外语角”里回响着喁喁口语,学习巴国技术规范的活动激活热情……
巴基斯坦M5项目工程量放在国内,管理团队一般需要80——100人,而潘华团队仅有区区31人。
遵循海外项目属地化管理,绝大多数都使用当地劳动力的原则,也为当地居民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潘华们管理当地巴方劳务人员最高峰时达1200人。
当地严重缺乏技术人员,在潘华团队“传帮带”文化引领下,建设者们手把手培训出100多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巴方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设备操作手、普通劳务等多层次本土专业人才,受到巴铁高度赞扬,巩固了两国传统友谊,也提高了潘华们的施工效率和利润率。以路基填料为例,刚开始一个月工程量不到5万立方,半年后每个月完成工程至少20万立方,施工效率提高四倍。
钉子精神
塑一枚“中国铁军”金牌
为让国内指挥部大本营早日收到前线“捷报”,潘华把“钉钉子精神”发挥到极致。
“抢”材料在巴基斯坦是家常便饭。石料资源基本在军事控制区,属卖方市场,购买十分困难;钢筋等物资更是抢手,不仅需要提前打款,而且还要等待配给,有时一等就是几个月。另外 “中巴经济走廊”同时开工建设的项目较多,材料更是紧张,不主动“抢”就会出现“无米下锅”的局面。潘华统筹调配,巧妙打好时间差,没有任何一种物资影响到工程进展。
他认为:困难是自己的,工作是国家的。
2016年11月28日,巴基斯坦M5高速公路项目结束了对在当地招聘的20名外国机械手培训。
2017年1月4日,项目中心试验室一次性通过巴基斯坦KBL质量鉴定中心及PKM项目巴方监理的评审认证,试验室正式投入使用。
2017年1月20日,项目路基土方累计完成填筑10.2万方。
2017年3月16日,总计储备底基层、基层材料10000立方。
2017年5月1日,完成水稳拌合站征地,开始临建施工。
这些日期或数字看起来平淡无奇,在巴基斯坦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一个节点、每一个倒计时,都凝聚着潘华团队的汗水和泪水。
他居高调度、运筹帷幄,严密把控项目计划、实施和控制。他紧盯业主计划方案,主动催要。紧盯当地政府各种文件,随时调整施工计划。紧盯征地拆迁,做到压茬推进……
为尽快打开局面,在国内设备尚未到位的当口,他租赁当地小型作业设备,积极预备施工材料,迅速打开施工新局面,给业主吃下“定心丸”。
优化成本核算,是潘华一直考虑的问题。在当地,连一车沙子都要从800公里外运来,很多物资成本之高已经到了必须细化节约的地步。
为拿到较低的土方价格,潘华10余次往返累计2000多公里,最终达成购买协议。为保证工期和控制成本,潘华带领班子成员制定关于采购、出入库、领料、收料、验料、加油等管理办法;制定成本核算方法,把每个环节用多少机械、多少人、多少材料、多少时间都进行了精确计算和任务分解。
巴基斯坦土地为私有制,面对200万方的土方量和近3000亩征地“拦路虎”,项目部积极调整思路,变“花钱买”为“免费送”,组织施工机械为沿线多个私有农场平整山丘土坡,获得大量免费土方。
在项目建设中,本着“建国际工程,塑铁军形象”的宗旨,项目部制定一系列质量管控体系,先后应用新工艺、微创新、小发明30余项,大大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结合巴基斯坦公路技术标准,积极探索混凝土加冰拌合技术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
在桥梁工程中,总结出“先施工台背后施工桩基”,减少不均匀沉降、防止跳车的新工艺。探索出涵洞通道八字墙加钢筋等新技术。
异国他乡的生产安全问题,潘华更是不敢懈怠。除对劳务人员的安全培训,更专门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目标及保证体系。
施工伊始,潘华发现巴方劳务因为贫穷和习惯,大部分人就踢拉着拖鞋工作,既不能有效发挥生产力,又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潘华积极组织购买劳保鞋,严格规定必须穿鞋进场,杜绝安全隐患。施工至今,现场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潘华注重不拘一格打造品质工程。
M5高速公路多次遭遇从未遇见的施工难题:在水稳碎石施工中,底基层设计厚度为20公分,而巴基斯坦技术规范要求单层施工厚度不能超过15公分,但是分两层(每层10公分)进行摊铺,将会严重制约施工进度。
结合多年国内施工的成熟经验,潘华一边提前着手做20公分试验段,一边依据国内施工实例与业主进行沟通。经过近三个月的艰难沟通、现场看试验段、开会研讨、提供大量试验数据……
最终,“中国方案”打动了业主,同意底基层按照20公分一次性施工。
拌合站生产中,针对底基层混合料和基层料生产要求标准有差异的情况,他综合比对工程量和时间段,提前测量,发明的“对称上料法”,节约场地和成本,也是全线唯一一个只用一个拌合站就解决该项问题的标段。
水稳摊铺施工中,他通过和摊铺机厂家沟通,聘请技术人员到现场调整熨平板角度,实现单机摊铺路面横坡坡度2%和4%的一次性铺设,节约了两个月的时间。
线外200米沥青试验段、碎石筛分系统、矿粉磨粉机、滑膜摊铺机、改造路肩摊铺机等系列新工艺新措施,使沥青施工平整度达到国际要求标准,使路肩施工薄弱环节出现开拓性转机。
房建施工实现一万平米服务区全程自建。
绿化工程中做到提前育苗植草,12种常绿植物点缀着全线,带来悦目的视觉享受……
一位曾在中国深造的巴方监理发自肺腑地说:“‘中国潘’我爱你!这条高速公路,将会是世界上最好的高速公路!中国人民我爱你们!”
亲如兄弟
谱一曲中巴“铁杆朋友歌”
以实力打造典范工程、用情怀融入当地生活,潘华率领下的“筑路人”与巴方人员建立起深厚情谊——和谐共建中巴“友谊路”。
巴基斯坦M5公路项目开工第一天,巴方工作人员早早等在工地,摆好奶茶、撒上花瓣,用当地居民最崇高的礼仪表达对项目的美好祝愿。这一幕,深深地烙在潘华脑海深处。
海外项目最大特点是文化差异。为将中巴双方参建人员“拧成一股绳”,潘华带领大家积极寻找关系相处的平衡点。
乌尔都语是施工区域内的通用语言。进场之初,语言不通,只能通过翻译进行沟通交流。但潘华却从一开始就坚持尽量不用或少用翻译:“很多工程上的语言,普通翻译并不一定懂得专业和表达清楚。虽然我是连比带划,但表述得可能更准确。”频繁的口语练习,让潘华很快就掌握了乌尔都语的日常用语,成为项目部的“候补翻译”。
项目部充分尊重当地劳务人员。在施工现场,大家都很自觉尊重和礼让穆斯林信徒一天5次的祈祷活动宗教信仰,结合当地生活习惯、宗教习惯进行弹性管理。
每逢两国传统节日,还会举办中巴员工及家属的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通过互赠礼物、交互体验对方习俗,共建中巴员工“大家庭”。
巴方工作人员赛德患上“地中海贫血综合症”,潘华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捐款12万多卢比(约合人民币8000余元),解决了赛德八口之家全年的生活费用。
潘华还带领大家到当地小学校捐赠书包文具书籍等文化用品,孩子们开心地环绕着“中国潘、叔叔们”,笑得大眼睛黑亮黑亮,满脸开花。
“‘中国潘’对我们很友好,他知道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和他在一起就像朋友一样。”这句话几乎挂在项目一线每个“巴铁”的嘴上。
中国建设者的善行和义举,极大感动了工地附近居民,增进了中巴友谊,展示了“河南交通铁军”的品牌和良好形象。
一次,一名巴方技术员在很远的地方捉到一只15公斤重的大甲鱼,当时就送到潘华的营地食堂。品着美味,大家心中的感动无从说起。
一天深夜,厨师王师傅急性肾结石发作,安保部队冒着安全风险,驱车百余公里,将王师傅及时送到医院,避免了病情恶化。
礼尚往来,大家很快打成一片,亲如兄弟。潘华们亲切称呼巴基斯坦人为“老巴”。
近三年来,潘华带领一支没有任何海外施工经验的年轻团队,跨越动荡恐慌精神紧绷的安全障碍、文化差异言语不通的交流障碍、远离故土情绪波动的思想障碍、技术不熟习惯差异的劳工障碍、技术标准差异的施工障碍、地材设备不足的前期障碍,运用中国方案、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智慧,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走出一条海外施工新路子,不仅实现了工程质量“零缺陷”,进度“争第一”,受到业主——巴方政府的一致好评,也为后续海外项目施工管理、技术创新、跨文化沟通提供经验参考,为后续项目迅速融入海外施工环境开拓新视野,打开新思路。
2017年底,潘华曾入选交投集团“感动集团人物”候选人,但是由于他在巴基斯坦工作繁忙,无法赶回国内接收上级考察而放弃机会。2018年度,工程局集团一致决定再次申报潘华为候选人。
英雄路远掌声近,不问苍生问星辰。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潘华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于担当,带领团队在异国他乡荒野,雕琢出一幅崭新的沧海桑田。 “中国铁军”成为一枚闪耀在喀喇昆仑山脉之间的金色品牌,“铁肩中国潘”也成为一张名闻遐迩的品质名片。
上一篇: 2018年感动集团人物——王 林
下一篇:2018年感动集团人物——刘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