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刚落下帷幕,交通出行的话题却远未退烧。在为期40天的春运里,高速公路不高速、10万摩托车大军浩荡返乡、二三线城市堵势加剧……构成了今年的广东春运期间的交通表情。
近日,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局长林卫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对热点问题一一回应。谈高速堵车之困,他直陈“广东高速公路车、路之间矛盾是第一位”;问及交通管理之难,他坦言“不仅缺人(编制),也缺钱”;谈未来交通突围之道,他直指“智能交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高速堵车之困“实际车流量远超过原设计车流量”
南方日报:从今年春运情况看,广东省内高速公路的流量屡创新高,“高速公路不高速”的情况更加明显。
林卫:今年春运期间,省内各大高速公路均出现了车流量高峰,且不断突破去年同期的流量高峰记录。随着车流量与年俱增,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实际车流量都远远超过原设计车流量。以广深高速为例,按照1995年的设计,横截面能够承载8万车流量,但是现在广深高速最大断面流量平时是15.5万以上,到了节假日更是高达19.8万。
南方日报:造成“高速公路不高速”的原因有哪些?
林卫:最客观的原因是车辆增长快,目前广东机动车保有量排在全国第一、二位,这部分车辆,一到节假日市民出行非常集中,再加上外地车辆,导致广东高速公路车流量过大。除此之外,一些驾驶人驾车安全意识差也是原因之一。发生交通事故以及大型车辆占道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再加上拯救力量不足、清理故障不及时等因素,就容易导致塞车。
南方日报:警力是不是也是一个因素?
林卫:10年前我们平均每1公里高速公路配备1—1.2名执勤交警,后来变成不到0.7名,现在连0.5名的标准都达不到。而且有些地方开通了高速公路没有增员,比如云浮增加了98公里多,但囿于编制问题,没有新增一名警力,警力严重不足。(3月2日,南方日报)
收费站免费之争“高速拥堵原因,收费站排前三”
南方日报:近日,有省人大代表提出,即使收费站通道开足也应免费放行。
林卫:按照有关规定,未开足通道而造成在用通道平均5台以上车辆堵塞的,应当免费放行并开足通道。现在一到节假日,即便开足收费通道,有20—30部车排队的情况也很常见。
去年,按照省委书记汪洋的指示,全省各收费公路站点“五一”期间须确保开放所有车道,收费广场如出现严重堵塞,应间歇性免费放行。但是一般情况下,如果开足了收费通道,是实行免费放行的。
南方日报:收费站是否是高速公路拥堵的原因之一?
林卫:以前在深汕高速公路的陆丰收费站、埔边收费站每到节假日,总是排满10多公里的车龙,是交通的死结,但是现在撤销之后,交通堵塞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可以说,造成高速公路拥堵,收费站是主要原因之一,应该是排在前三位的。
南方日报:在拥堵时收费站免费放行是否有实施可能?
林卫:针对高速公路拥堵的问题,我认为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设施、加强交通行车秩序治理、增强拯救能力、加强驾驶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等,都是解决高速公路交通拥堵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
摩托车返乡潮之惑“不鼓励农民工开摩托车回乡”
南方日报:这两年,农民工摩托车大军回乡成为春运期间的交通热点,近10年,春运摩托车大军每年增长8%—10%。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评价?
林卫:我们并不鼓励农民工的这种做法,开摩托车长途行驶比较危险。但是农民工采取这种方式回家,有他们的难处,他们也想省点钱,面对他们的困难,我们只能尽最大的能力,提供交通安全服务,比如警车带路、沿路设立服务点、提供雨衣等。
南方日报:长远来看,这对交警是不是也是一个负担?
林卫:确实是。所以除了派出交警沿途护送,我们还联合了共青团的力量,发动志愿者,特别是放假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给予农民工最大的帮助。
城市交通堵塞之痛“一堵就骂交警,交警有点冤”
南方日报:现在拥堵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您对这种现象是否有关注?
林卫:虽然说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类型的堵塞原因和情况,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车多路少的矛盾。治堵方案一般由政府统一组织,交通、规划、市政、交管等部门联合制定。交管部门更侧重于“管”。所以有时候市民一堵就骂交警,交警确实有点冤。实际上,交警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的。
南方日报:现在基本明确的治堵思路是不限车,您怎么看?
林卫:作为管理者,希望车辆增长与道路增长相适应。但是我们提出了建设幸福广东,限制市民车辆上牌,会影响市民幸福感。
南方日报:普及智能交通,难度在哪里?
林卫:智能交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普及的速度和效果也跟各个城市的发展需求以及领导的施政战略有关系。智能交通,资金目前仍然是个问题。
南方日报:在“编制有限、资金仍成问题”的背景之下,对于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省交管局有什么计划?
林卫: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规划,通过智能交通解决问题。如果说编制有限,那就要通过信息化去实现高效率,去解决警力缺口的问题。接下来,交管局将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让城市交通更科学更舒适。
南方日报记者 赵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