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之所以如此让人感动,之所以如此让人难以忘怀,之所以让人如此敬仰,因为,他的身上有着象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东西,那就是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守。正是因为这份忠诚和坚守,使他一生没有离开农村,一生没有离开大山,然而,正是在基层的伟大而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杨善洲把自己深深地镌刻在历史上,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中,镌刻在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中。
杨善洲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守在当前看来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一个党员从入党那天开始就必须把共产主义事业当作毕生追求,并全心全意为之奋斗,竭尽全力为之拼搏,时刻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始终如一地保持共产党员本色。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换,条件如何变化,这始终都是不可改变的追求。正是因为有着无数个杨善洲式的共产党员,党的事业才如此兴旺发达,党的事业才如此富有生机和活力。
杨善洲崇高的党性修养是一座伟大的丰碑,指引着我们前行的路。
过硬的党性修养,是杨善洲一辈子修炼的结果,是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全身心为党的事业而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有了这样的党性修养,在思想上过得硬,在理论上过得硬,在行动上过得硬,所以,一切一切的工作生活,都和党的要求完全一致、充分融合、高度统一,没有任何私心寡欲,没有任何个人利益,没有任何个人想法。在他这一关,党的任何思想路线方针政策都会原原本本地贯彻下去,没有任何遗漏、偏差、走样,正是因为有着无数个这样的党员干部,党的领导才如此有力,如此得民心,如此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杨善洲身退心不退、事业依然继续的做法堪称典范。
与一些人的退休观不同,他人虽退而心却依然痴迷于党的事业。其实在他看来,党的事业虽有分工的不同,但没有本质的差别,退休了,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就走进大亮山,带领农民植树造林,硬是把荒山变成林海,人们赞扬他是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临终前又把价值三亿多元的山林无偿交给国家,真正做到了“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实,在杨善洲心里,对党的事业的追求、干劲和执着并没有因退休而发生变化,他的事业依然继续。这是杨善洲尤其令人钦佩的可贵之处,值得所有党员干部深刻领会。
以杨善洲为镜,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办。
公私分明、公正无私、眼光向下、面向基层,视老百姓的事为大事,时刻想着、关心着基层群众的苦与乐、忧和愁,时刻想着怎么为老百姓多办点实事,把自己的权力全部用在为老百姓办事上来,而不是搭顺风车、打擦边球为个人谋私利,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家人、亲属,决不利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办私事,时刻抵御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影响、诱惑而不为所动,真正做到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浮躁,始终笃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始终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
杨善洲是一座丰碑,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高尚的追求,是“做人与做事、为官与为民”的师表,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更是一本永远学不完的教科书,需要我们认真体会、细细品味。